胡锡进:对于超级暴雨导致伤亡的地方,舆论不应过度宣扬追责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8月02日 12:45:57

我们需要承认一个冷酷的现实:一旦在一个地方发生史上罕见的暴雨,短时间内的降水量突破应急的极限,一定会导致严重灾难,而且发生伤亡很难避免。洪峰冲击、地质灾害、桥塌屋倒都有可能发生,导致意外伤害。

每次大暴雨前各地都应做最充分的应急准备,事后更要吃一堑长一智,汲取教训。但是对于超级暴雨导致了人员伤亡的地方,舆论不应把怒气都发泄到当地管理者,甚至基层防汛队伍的身上,不应过度宣扬追责。我认为那样做很容易造成误责,把灾区干部当成替罪羊,我们必须确保追责的公正性。

我们要承认大自然的威力,也看清人类在变化无常的气象灾难面前的脆弱。我们还要相信今天各地干部对防汛非常认真、决不敢怠慢的态度。特别是在前些年严重气象灾害频发,已有不止一批被认定工作不力者遭撤职等严厉处分之后,我们要相信各地对防汛的重视已经提升到了极限。但是防汛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各地的财力不可能无限投入到防汛领域,各地的投入需要以以往的经验和气象记录为依据,不能够为了汛期不出事而不计成本地提高安全级别。

比如根据气象预警,需要转移高风险地区的群众,高风险的甄别需要依据以往的经验,并且留出一定的冗余。但是不可能搞地毯式的群众转移,任何地方的财政都支持不了超大范围的人员转移和临时安置。

应当说绝大多数地方的政府和干部们对防汛工作都做了应尽的努力。请大家注意,近年各地水灾的遇难者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当地的防汛干部。比如北京 2023 年门头沟区的水灾和今年密云的水灾中,都有当地基层干部遇难。2024 年 7 月吉林省临江市公安局长和一名辅警在抗洪抢险救灾中遇难。2024 年 6 月广东省梅州市的一名乡镇干部在疏散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滑坡因公殉职。这些信息无声描绘了各地党员干部在抗洪中奋勇当先的真实场景。

当然了,每个地方因水灾发生重大伤亡,本质上说,都可以归纳为防汛仍没有做到位,也肯定有教训值得总结、汲取。人类的防汛工作就是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但是我们身在灾区之外的人们,需要认识到超级暴雨到来时人类能力的局限,不能把这样的局限统统当成灾区政府和干部们的过错和责任加以随意发挥,对他们甩锅。那样做会伤基层防汛干部的心,也真的不够公正。

让我们全社会面对水灾保持应有的冷静,确有玩忽职守的,当然应该毫不留情地追责,但有些就是根据以往经验和数据无法想象的工作缺口,我们应当做的是举一反三,确保今后的防汛多一份关键的参照,少一个可能的漏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