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度AI人物”看见中国AI的星辰大海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8月16日 18:45:19

8月14日,总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型主题活动《2025中国·AI盛典》重磅揭晓“2025年度AI人物”“2025年度AI创新应用”。

10位“2025年度AI人物”分别是王兴兴、陈宁、陈维良、张鹏、周靖人、姜大昕、夏立雪、韩璧丞、彭志辉、戴文渊(按姓氏笔画排序)。他们聚是一团火——在创新沃野形成燎原之势;散是满天星——于各自领域绽放耀眼光芒。因高性能、低成本、开源生态而备受瞩目的DeepSeek,获“2025年度AI创新应用”。

走,让我们跃入代码与梦想编织的璀璨星河,到《2025中国·AI盛典》里“追星星”!

新星崛起

90后创客勾勒未来弧光

在这幅壮阔的创新星图上,三颗年轻的新星正迸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芒。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三位90后创客以理想主义的热忱在科技苍穹中划出绚丽的轨迹,用青春的锐气为中国AI星空增添动人的光彩。

回望三位90后的“来时路”,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既有着“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锐气,又兼具“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王兴兴的故事始于上海的校园。他在国外公开文献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开发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XDog”,并与它携手赢下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之后,王兴兴凭借深度自主的核心技术,淬炼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硬核实力,推动机器人从精彩的舞台表演走向多元应用场景的落地生根。盛典现场,生于1990年的王兴兴感慨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代,“在时代的浪潮,在这个积累了过去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用最新的技术,用我们的智慧诞生我们最强的AI,帮助我们去提高生产能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同样深耕机器人领域的彭志辉,用“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概括自己的技术长跑。1993年出生的他,大学毕业仅7年,却已有十余年研发经验。彭志辉以AI赋能机器人,推出“本体+运动智能、交互智能、作业智能”一体三智,攻克工业、商业、家庭等场景柔性交互。“AI不应该只停留在屏幕之后,而是应该走向真实的物理世界。”彭志辉表示:“在这份热爱与初心之下,我们一定可以用硬科技、用真实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机器人科技力量的创新之路。”

而夏立雪的科创故事则展现了技术人的敏锐嗅觉。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一直致力于通过算法与芯片的协同设计释放硬件的极致性能。随着2022年基础大模型展现出通用能力,这位年轻的技术专家立即意识到属于算力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开放’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价值观。”生于1991年的夏立雪在盛典现场分享他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用积累了很多年的软硬协同和多元异构的技术,打破了跨域、跨机房、跨芯片的“一网三翼”的技术体系,让算力之间互联互通,构建一个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

盛典现场,三位科创新星展望了未来的AI应用趋势。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时间表,王兴兴给出了明确预测:“3至5年就可以了。”彭志辉对此表示 “英雄所见略同”,他表示:“在1至2年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某些场景的应用。但真正普及可能像兴兴说的3至5年。”夏立雪则许下“让AI算力实时发现、按需取用”的愿景。宛如一道划破夜空的科技弧光,中国AI的未来图景在这些年轻创客的手中愈发清晰可见。

星际航行

中坚力量绘制技术航图

在浩瀚的AI星河中,有这样一群探索者——云天励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沐曦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维良,智谱首席执行官张鹏,阿里云智能集团首席技术官周靖人,阶跃星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姜大昕,他们以技术为舵,以创新为帆,在芯片、算力、大模型等关键领域开辟航道。

盛典现场,深耕AI推理芯片11年的陈宁动情回忆起科研路上的“0到1”时刻。“2022年12月8日的凌晨,我们团队聚在一起,当我们共同点亮中国第一颗基于纯国产工艺的大算力AI芯片的时候,正好窗外深圳湾科技园的第一缕曙光升起,我想那份景象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时光倒流至2020年,在国产芯片工艺尚不成熟时,陈宁带领团队转向自主创新。经历700多个昼夜的攻关,他们打造出国际领先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平台,以创新的“算力积木”架构,引领AI推理芯片国产化浪潮。

投身集成电路行业20多年的陈维良,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形容芯片通过测试的瞬间。他说:“那种心情是做父母的人才有体会的。不同的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当中,作为芯片设计者会做很多颗芯片,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2020年,陈维良在上海创业,为异构计算提供高性能GPU芯片和解决方案。最初用来处理图形图像的GPU,近年来作为通用算力芯片受到欢迎,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算力引擎。团队最新发布的基于国产供应链的旗舰GPU曦云C600,集成大容量存储与多精度混合算力,并内置ECC/RAS多重安全防护模块,为金融、政务等关键领域提供高可靠算力基座。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赛道上,周靖人提出“模型即服务”理念,引领中国AI技术创新与普惠发展。2019年,当大模型技术初露锋芒时,周靖人就敏锐洞察到AI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趋势。训练大模型是囊括了算力底座、网络、存储、大数据、AI框架、AI模型等复杂技术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强大的云计算体系才能训练出高质量的大模型。基于这一判断,周靖人带领团队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开源社区“魔搭”,实现了“全球开源衍生模型数量第一”的突破。周靖人在盛典现场阐述道:“‘模型即服务’,不仅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更是这个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我们坚信只有构建一个开放、繁荣的生态,凝聚全行业的智慧与力量,AI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

坚持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姜大昕,用一个“快”字总结自己的感受。这位曾在微软任职16年的技术专家,在2023年回国创业,只为完成对AGI的终极探索。创业仅两年,姜大昕就带领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连续发布23款自研模型,其中Step 2强势闯入“全球LLM最难评测榜”LiveBench的前五,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身影。就在盛典举行的前一天,姜大昕与团队推出新一代多模推理旗舰大模型Step 3。该模型拥有强大的视觉感知和复杂推理能力,可准确完成跨领域的复杂知识理解、数学与视觉信息的交叉分析,一经发布就在国际多个主流榜单上取得开源多模态推理模型的最佳成绩。

张鹏则称自己是“用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他说,AGI时代的竞争既要只争朝夕,也考验持久耐力。2020年,张鹏与团队怀揣技术理想主义的初心,投身新兴赛道,从最基础的算法、推理框架、训练框架开始自研大模型。今年7月,张鹏与团队依托原创自主大模型技术,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模型 GLM-4.5,首次在单个模型中实现将推理、编码和智能体能力原生融合,以满足智能体应用的复杂需求。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张鹏还推动AI生态出海,与来自东盟十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发起“自主大模型国际共建联盟”,以可信赖AI服务全球。

这些中坚力量用自己奋斗故事证明:中国AI的创新之路,既需要破局时刻的自主创新,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深耕细作。在他们手中,芯片、算力、大模型持续突破,编织成中国AI的坚实经纬。

星光普惠

前沿技术照亮烟火人间

最温暖的星光,往往是那些穿透云层、洒向大地的光芒。专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10年的韩璧丞,帮助脑疾病患者与肢体残障人士重建与世界连接的路径。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之一在于解码大脑信号,而脑电信号的强度仅相当于一节五号电池电压的百万分之一。研发初期,传统的脑电采集需要涂抹导电膏,给团队带来诸多不便。韩璧丞说:“虽然非侵入式技术非常地难,但它可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所以,我们坚定地选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正是这份对用户体验的执着,推动韩璧丞团队全力投入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找到了能采集超高精度脑电信号的电极材料,进而开发出无需开颅手术的非侵入式智能义肢,让残障人士仅凭意识就能自如控制仿生假肢。当产品体验官周键佩戴着BrainCo智能仿生手,在盛典现场奏响《茉莉花》,这一刻,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与金属,而是化作了触手可及的温度与感动,所有观众都真切体验到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魔力”。

与此同时,在产业赋能的前沿阵地,第四范式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文渊将迁移学习等技术转化为金融、医疗、能源等20多个行业的智能引擎。盛典现场,戴文渊分享的医疗行业案例令人印象深刻:20年前中国医生需要定期远赴以色列取经,如今借助AI的力量,角色已然反转。“因为我们的医院有最好的场景和最大的数据,而AI需要数据。”他以“矿产”比喻AI数据,期待“和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一起,把最好的‘矿产’开发出来,用AI赋能千行百业”。

从韩璧丞让科技温暖特殊群体的坚持,到戴文渊用AI推动产业升级的实践,两位创新者看似路径不同,却共同诠释着一个真谛——AI技术不仅要追求星辰大海的高度,更要保持温暖人心的温度。

在《2025中国·AI盛典》仰望中国的AI星空,90后创客如新星般迸发耀眼光芒,中坚力量划定创新锚点,普惠先锋则将星光洒向人间烟火——这片星空照耀的,不仅是中国AI的现在,更是智能时代的明天。

“让中国AI机器人如星火燎原、智领未来”

“让人工智能像水电煤一样,点亮数字时代的每个角落”

“脑机科技赋能每一颗大脑,让意念成为新指令”

“让AI成为全人类智慧中枢,迈向星际文明的超级引擎”

......

恰如10位“2025年度AI人物”在盛典中描摹的2050图景,中国AI的征途,是技术的星辰大海,也是文明的未来疆域——那里,星河璀璨,相AI相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