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缺岗风波背后,基层治理和舆论监督的边界在哪?

评论员 王晓娜
近日,湖南永州,一则关于乡政府工作人员迟到、缺岗的视频,引发网友关于基层治理与执法边界的讨论。视频为网民盘某某在 8 月 18 日发布,后续当地政府迅速回应,承认存在问题并承诺整改。然而,紧接着网上又有视频流传,称在 8 月 20 日晚,当地 4 名民警突访了盘某某的老家,盘某某当时并不在家,并称家中老人受到惊吓想喝农药自杀,警方表示全程文明执法,上门仅为核查 " 公安内部信息泄露 "。
这场罗生门事件背后,疑点重重。
(网传视频中 4 名民警登门拜访画面)
网民反映问题、当地政府回应并整改,按理说此事已了。为何会有三天后的 4 名民警走访?当地警方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盘某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宁远县公安局的内部信息。登门为核查该信息外传情况。但为何不先直接联系到当事人,而深夜造访其父母?
根据当地后续调查结果显示,民警是先登门、再联系的盘某某,向其解释公安内部信息不能转发,随后盘某某在电话中同意删除该条朋友圈信息。这其中的程序是否合规?盘某某在朋友圈发的 " 公安内部信息 " 又是如何得到的?
其实盘某某的行为也不全无过错。公安机关内部信息通常涉及案件侦查、警务工作安排等不宜公开的内容,随意转发可能妨碍正常警务活动。即使是出于监督公权力的良好初衷,盘某某也应当通过合法渠道反映问题,而非随意传播内部消息。
(网传视频中的老人和打碎的农药)
除此之外,盘某某与民警双方表述各执一词,执法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双方交涉是否平和、家里老人受惊想喝农药是否属实 …… 一系列问题背后,需要第三方独立调查,并拿出切实证据,而非涉事双方自说自话。
宁远县事件不应以简单的 " 对错 " 划分而告终,更应该成为反思基层治理和政民互动的契机。政府的公信力建立在透明和负责的基础上,而公民的监督权也需要在合法范围内行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