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定调!新一轮城市竞争,开始了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8月29日 16:48:24

文 | 凯风

城市发展,迎来时代之变。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擘画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根据文件,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此前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首提 " 两个转向 ":城镇化从 " 快速增长 " 转向 " 稳定发展 ",城市发展从 " 增量扩张 " 转向 " 存量提质增效 "。

阶段变了,城市发展模式自然要随之而变,城市竞争迎来新的洗牌时刻。

告别单打独斗," 抱团竞争 " 时代来了。

文件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过去的城市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的单打独斗,诉诸的是单个城市之间的比拼,强省会、强中心城市就是体现。

如今,在城市群、都市圈模式下," 抱团发展 " 成为新的主流,大城市群、强都市圈则是新的方向。

一般而言,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同心圆结构,一个城市群多数包括几个都市圈。

我国都有哪些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

先看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圈、长江中游,5 大城市群被委以重任。

根据文件,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我国共规划 19 个国家级城市群,虽说都是 " 国家级 ",但发展模式、成熟程度、战略定位有别,并不全部处于同一水平。

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是我国仅有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代表国家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一较高下。

成渝双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被誉为第四极、第五极,着眼的是 " 全国影响力 ",担当的是 " 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起到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

这五大城市群相对成熟,在规划中处于 " 优化提升 " 的第一档,而其他城市群则处于 " 发展壮大 " 或 " 培育发展 " 阶段。

再看都市圈,强省会战略遭遇质疑," 强都市圈 " 模式取而代之,重新圈定大城市的 " 势力范围 "。

我国共有 30 多个大型都市圈,目前已批复 17 个国家级都市圈,涵盖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重庆、郑州、沈阳等重点城市。

当然,规划获批不等于都市圈建成,绝大多数都市圈尚处于培育阶段,同城化更是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国家都市圈发展报告 2025,深圳都市圈被评为 " 标杆型 ";广州、南京、杭州都市圈为 " 领先型 ",处于成熟阶段。

青岛、厦漳泉、成都、武汉、西安、合肥等都市圈被评为 " 发展型 ",福州等 7 个都市圈,为成长型。

无论如何,抱团竞争都是大势所趋,中心城市不能一家独大,而是 " 一圈共大 " 乃至 " 一群共强 ",以整体参与区域竞争。

超大特大城市,谁的竞争力更强?

文件提出,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这里提到的 " 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 ",主要指的是 2035 总规 , 它摹画了未来 10 年的城市发展格局。

目前,全国 40 多个 " 国批城市 " 的 2035 年总体规划都已获批,其中包括 19 座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以及省会城市、重点地级市。

这些城市在中心城市定位、交通能级、科创能级上存在差别,个别城市被赋予独一无二的特殊定位。

其一,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逐步淡化,形成新的中心城市体系。

根据 2035 总规,"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 只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 5 个。

其他城市则是以大区或国家战略为定位,或以所在地区、城市群为定位,从而圈定了其 " 势力范围 "。

杭州、南京之于东部地区,武汉、郑州之于中部地区,成都、西安之于西部地区,沈阳、长春之于东北地区都是如此。

其二,科创及制造定位,以 " 全国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城市为金字塔尖,其他城市承担区域创新职能。

在科创能级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担起重任,都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 " 科创双中心 " 为一体。

其他城市多数都是区域科创中心,但部分城市被赋予独特定位。

广州的 " 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西安的 " 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杭州的 " 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苏州的 " 高技术产业基地 " 都属此类。

其三,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武汉、沈阳均拿下了超出同能级城市的独特定位。

广州不只是国家中心城市,而且还被赋予 " 综合性门户 " 的超级定位。在国内,能称得上门户的只有北上广三个。

深圳虽然没拿下任何层面的中心城市,却揽获最具含金量的 " 全国性经济中心 "、" 国家创新型城市 ",凸显其科创底色。

杭州虽然只是东部中心城市,但被赋予 "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 这一 " 国 " 字头定位,凸显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跑实力。

从经济中心来看,成都、西安都是 " 西部经济中心 ",武汉则是 " 中部经济中心 ",在经济定位上略高一筹。

沈阳的 " 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 同样颇为亮眼,从 " 东北 " 到 " 东北亚 ",凸显了新地缘变局下的重要使命。

此外,2035 总规还 " 圈定 " 各城市的交通地位,划出城镇开发面积、人口天花板等,无不对长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城市扩容,仍未开闸。

根据文件,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动中小城市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这意味着,前些年盛行一时的省会扩容、地市合并、撤县设区建市,依旧处于搁浅状态,暂时不会大范围重启。

过去几年来,除了个别特别县市之外,没有新批复 " 撤县建市设区 " 的案例,更没有任何城市合并的新动作。

在此之前,不仅每年都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 " 撤县设区 " 的批复,而且城市外延式扩张合并也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当属五大省会合并扩张,合肥、成都、西安、济南、长春借助合并周边地市,迅速做大城市体量,引来无数城市追逐。

随后,深莞惠合并、武汉合并鄂州、西安合并咸阳、宁波 - 舟山合并、汕揭潮合并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

然而,从最新政策规划来看,超大城市的外延式扩张之路戛然而止,铺大摊子的模式不合时宜,城市发展要回归自身。

一个重要政策是 " 疏解非核心功能 ",北京、上海是先行者。

根据两地经验,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以及避免教育、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

虽然城市扩容或升级暂时搁浅,但部分经济强县、强镇有望迎来扩权。

文件指出,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目前,已有部分县级市获得省市经济管理权限,部分强镇则获得县级相关管理权限。

此外,从发展态势来看,人口收缩地区的区划调整,或将逐步被提上日程。

" 大拆大建 " 远去,城市更新成为新的方向。

文件提出,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这一次城市文件提出的两个阶段之变,冲击最为直接、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房地产。

房地产的繁荣,往往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突飞猛进、城市大建设和人口涌入而来。

然而,当城镇化从 " 快速增长 " 到 " 稳定发展 ",当城市发展从 " 增量扩张 " 到 " 存量提质增效 ",房地产狂飙突进的支撑自然不复存在。

在存量时代,房地产发展的核心不再是 " 大拆大建 ",而是存量改造,即以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这一次文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提法:" 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

过去,旧改往往由采取大开发模式,由政府或开发商主导,成片改造,卖地分钱,这在房价上行期无往而不利。

未来,许多老旧小区可能只能走自行改造之路,小区自主协商、自主筹资、自己聘请工程队拆除重建。

小区业主将享受所有收益,自然也要承受所有风险和成本。

若能顺利推进,一些地处中心城区的 " 老破小 " 有望迎来价值重估,而郊区的 " 远新小 " 或面临更大的压力。

总之,房地产终究回归常态,旧的发展模式回不去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