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企政策的企业申报“槽点”与政府“隐衷”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9月01日 11:54:25

8月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上海政府推出“信上海”免申即享政策服务包。作为统一归集了上海所有惠企政策的数字化“政策超市”,“随申兑”已在随申办正式上线并日益完善。

“免申即享”,即通过模型算法和大数据归集、分析,通过多部门协作,精准实现“政策找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来说,免申请、免材料,被政策找到后,只需确认,即可享受政策。

随着“随申兑”和“免申即享”的持续推进,其难点也逐渐浮现——惠企政策本身的量化、准确、透明、简化是数字化的关键,更是“免申即享”的前提。

在澎湃研究所于6月面向申报过惠企政策的企业或服务机构(问卷回收420份)的问卷调查中,在沪企业对惠企政策综合印象较好,但有关企业对惠企政策申报的5个方面体验中,“材料合理、不复杂”的评分最低。

5-8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就惠企政策及其服务市场的话题,以访谈、问卷的方式陆续调研了多家企业和服务机构等政策使用者。部分企业提及了惠企政策存在标准不明确、不透明、数据反复填报、材料繁杂等方面的问题。

数据填报负担重,能“免申即享”但未实现

部分资格认定类政策,主要基于企业填报的数据来进行判断、审定。那么针对这类政策,可加强大数据支持和自动填报。

如某不愿具名的企业高管提到,“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只需填基础数据,不涉及技术方案,也无需专家评审,是否可以“政府把数据打通了,预填进去,筛选出来?这样(比企业自己填报数据)还更客观一些。”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查到,“2024年度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申请表”中确实主要为基本信息和数据。其评价标准也均为量化指标(见下图),具备大数据自动填报,甚至实行免申即享的基础。

2024年度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的评价标准。来源为随申兑平台。

该企业高管认为,具备免申即享基础的,还有已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企业向各区申领补贴的环节。目前每个区都需要再填报材料才能拿到补贴,虽然有的区填报相对简单,比如松江区是最简单的。“企业的账号信息、地址都填过了,所有的信息(政府)都有,为什么不能实现免申即享呢?”

数据填报工作,不仅出现在政策申报过程中,还出现在申报后的跟踪环节,如部分惠企政策的年报、季报、月报等。“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需要填报年报,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需要填写季报和月报。另一申报企业表示:“如果把这些填表、报材料的时间,拿去研究业务,做企业的产品技术,会更好!”

2024年12月,上海微创心脉医疗因未填报表,而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须补缴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及滞纳金6000-7000万元——这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以上。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从某高企处获取“高新技术企业”年报的表格,包括“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表”和“年度企业年报”,共计十数页。

高新技术企业需填写的年报材料之一。来源于某高新技术企业。

“择优”类政策标准宽泛,弹性空间大

企业表示,部分政策标准宽泛、模糊,弹性空间大,特别是一些需要“竞争”、额度和名额有限的政策。虽然这有其客观理由,不一定意味着不公平,但确实申报难度大、存在不确定性,更容易促使企业选择由政策服务机构来协助。

如上海合泰家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闵天阅表示,其公司原本想自己申请,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更有经验的中介,因为初次申请无法把握材料的重点。“比如,你自己递交材料时,你想表达的重点是A,但实际上审核老师关注的可能是重点是B,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你无法把握政府实际在考核你什么。”

某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一些政策文本笼统模糊,层级越高越宽泛,难以明确具体操作细则。执行层面则需结合实时具体情况动态调整,存在裁量空间。

这种现象在“择优”类政策中较显著。一般来说,惠企政策存在两类,一是资格类,即满足一定资格条件即入选,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和稳岗补贴(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二是择优类,即名额有限,在申报竞争中筛选优胜者。

前一类资格标准一般标准比较客观、量化,相对普惠,中选概率也较高,而后一类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门槛较高,中选也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如该总经理提到,其经手申报的政策中,“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申报成功的概率很低,难以预判。这与政策标准较模糊、宽泛有关。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查阅政策文件,发现这类政策确实与资格类惠企政策在标准说明上有明显区别。

同时他也解释说,可能因为这类政策名额有限,所以不能够完全用量化指标进行限定。但他也期待,应尽可能提高政策要求和偏好的明晰度,以免不甚符合的企业“陪跑,浪费时间”。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中有关筛选标准的内容。来源于随申兑平台。

由于标准宽泛不明,此类政策多采用“专家评审”方式进行项目评点、筛选。如“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审批流程分为区级初审和市级审批,两级均有“专家评审”环节。

前述企业高管认为,专家评审本身没有问题,但操作方式有改进空间,他建议:相较线下,线上专家评审效率更高,也更易留痕;评审专家人选应避免过早通知,更有利于公平考核;专家库应动态调整、补充。

材料简化有空间,应回归政策“初心”

“证明材料之困”是国内政务服务一直以来的槽点和难点。近年各级政府有发布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政策文件,“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明显减少,但仍未绝迹。有报道分析,其原因一是办事部门为了转接自身风险和工作责任,二是存在信息壁垒,办事机构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去核实。

惠企政策申报材料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个问题。例如,政策申报材料通常要求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和其他证明材料(如财务报表)是否重复,值得考察。

例如针对“上海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 文旅商体展联动项目(文旅方向)”,某机构刚经手了2025年批次的申报,他认为该政策申报标准很清晰明了,但提交材料中(见下图),既要求提供票务销售证明,又要审计报告,“有点重复”,因为审计报告只是核定票务、人数是否属实。当然,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机构和流程都很成熟,“不是很麻烦”,但也需要至少几千元的成本。

“上海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 文旅商体展联动项目(文旅方向)”申报材料截图。来源于随申兑平台。

票务销售数据证明能否免掉,直接用大数据预填呢?某文艺机构总经理认为,大部分情况下,上座率、销售数据的情况难以从一个平台上直接抽取,大家都有自己的销售小程序,同时又会通过大麦等渠道,因此单个渠道数据是不全的,渠道之间也没有打通。

优化惠企政策专班相关负责人认为,政策设计应符合其“初心”——所有的方式和材料都应围绕政策目标,并研究如何应用数据赋能,优化此前政策制定过于依赖专家评审、审计报告等的传统路径。

政策设计存三大“隐衷”,便捷不应是唯一追求

上述展示了部分企业作为惠企政策使用者,对惠企政策及其申报流程设计存在问题的意见。但大部分企业认为上海惠企政策申报总体是流程合理、规则透明且易懂的。

如前述问卷调查,420个样本企业对申报上海惠企政策的综合体验打分是4.11(总分为5),所有选项的相对多数都出现在“同意”一栏。其中,“语言好懂”(4.28)、“规则透明”(4.18)和“流程清晰”(4.17)综合得分最高。

即便针对上述企业角度反馈的问题,在政府角度来看,也有不得不提的“苦衷”,或者必须涉及的因素。

一是数据保密和合规使用。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基于分析惠企政策信息传递和执行,发现线上超市政策平台能否体现优势、做出亮点的难点在于能否得到大量企业数据,各部门的数据能否共享、融合——这是政策超市的流程分析、政策计算和目标企业画像等预想功能的前提。

由于部门职能分割产生的“数据烟囱”和数据壁垒,一直是数字化治理的固有阻碍。但不分享数据的“数据烟囱”是受《保密法》保护的。“比如统计法第二十五条就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限制了微观个体数据更大效用的发挥,成为很多部门不敢共享数据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指出

因此,要实现数据共享,需要改变现有的一些法律甚至制度安排,且是在隐私保护和社会伦理前提下。

二是公共财政审慎和审计约束。上海惠企政策7成以上为资金补贴,且多为科创。如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企业迎合与政策两难:上海惠企政策精细治理的深层效应》中指出的,惠企政策实质以财税投入科技和产业创新,面临较大市场风险,且存在产业/惠企政策的内在高风险与政府公共财政属性的张力。特别是上海,由于其“共和国长子”的经济政治地位,选择了相对偏保守、谨慎、稳妥的方式。

具体来说,在惠企政策材料和流程设计时,处长们考虑的,除了政策目标和企业感受,还有风险控制、合规要求和审计约束。一区级发改委负责人透露:“一方面尽量简化政策,让企业能够看得懂、程序少一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尽到监管,防止资金出问题,两者兼顾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优化惠企政策过程中,是否也应请审计部门参与,把要求提在前面。”

三是专业裁量权。一区级科委负责人认为,对于非资格类的“择优”政策来说,很难设定完全量化、客观的标准,并完全取消专家评审环节。“科技创新不能设很多门槛,条条框框太多。企业应是各式各类的,要相对开放。设定好了条件,人家可能一个都不符合,但就是全国唯一或全市第一,或者市场认为有潜力,是未来产业方向。尤其现在技术发展很快,不是我们所能预想的。科技口需要有一些空间。而且政府不是行业专家,借助专家力量很有必要。”

“随申兑”及“免申即享”等优化(对企)政务服务的努力,体现了上海政府对高效的追求、对可管可控的要求,但从企业意见来看,惠企政策执行仍存在不甚合理、繁复的问题,高效不是唯一目标。“免申即享”需要分类施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全面数字化还需要兼顾合规、数字安全,财政审慎,并尊重市场的规律和复杂性。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