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场京沪摄影人对话:探讨摄影介入社会的力量与传播新趋势

2025年9月6日,“海上共约:理性秩序与个性绽放”影像学术论坛暨影像展在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影像展由上海市长宁区摄影家协会会长高斐策划发起,包括“从旁观到介入——陈杰纪实影像作品展”与“影像魔都:照片跳动”两个展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雍和,长宁区第十四届政协主席、长宁区文联主席温新华,长宁区文联副主席秘书长符雪峰,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长宁区文联副主席黄阿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中国摄影报》副主编柴选,《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王保国,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刘占崑,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映画廊主理人那日松,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广告专业副主任、副教授戴菲,澎湃新闻编委、总编助理高剑平等嘉宾出席。学术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主持。
嘉宾们合影。
“影像魔都:照片跳动”策展人那日松介绍了他策划的展览,该展共展出了36幅网络摄影师的作品。“这些摄影师生存在抖音上,他们一共有3400万粉丝,这是一个新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通过自媒体传播作品。”那日松说。
《我的奶奶》@李啟航(李啟航)
《三峡二叔》@乌鸦JEWEY(李嘉伟)作品
《山层》@鬼迹(司琪)作品
《星河画卷》@安久(安久)作品
与“影像魔都:照片跳动”共同呈现的展览“从旁观到介入”展示了摄影师陈杰的两个系列作品《四年实现“一跃千年”的悬崖村》与《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变迁》。高斐称,此次活动设置的两个展览,既有陈杰那样传统且严肃的新闻纪实展,也有当下摄影传播的新趋势的展。“现在摄影界声音很多也很乱,只有经过时间,我们才能验证摄影未来的路在哪。”高斐说。
《⼭上直播的彝族青年》,2020年5⽉,四川省凉⼭州昭觉县阿⼟列尔村。悬崖村接⼊了国家电⽹和4G⽹络,村⾥的年轻⼈纷纷注册⾃媒体账号,通过⽇常直播向外界分享悬崖村的点滴⽣活。有⼈⼀天直播⼗余⼩时,有⼈获赠价值10万元的轿车,有⼈得到购买两匹马的资助,还有⼈收到各类家电物品的赞助——这些来⾃全国各地的爱⼼打赏,正帮助悬崖村村民改善着他们的⽣活。《四年实现“一跃千年”的悬崖村》系列之一,陈杰 摄
《盛开的污染物》,2015年1⽉,内蒙古⾃治区阿拉善盟腾格⾥沙漠。腾格⾥沙漠腹地,⼀⽀来⾃北京市的环境专家、公益律师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正对⾮法排污区域展开系统性调查。调查⼈员采⽤⽹络格法布设采样点,对受污染沙⼟进⾏分层取样。《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变迁》系列之一,陈杰 摄
《矿渣与⽣灵》,2014年11⽉,新疆五彩湾。在卡拉麦⾥⼭⾃然保护区边缘,诸多企业⼤量倾倒的⼯业废渣不断侵蚀着保护区。该事件被报道后由国务院挂牌督办,污染地块完成了⼯业废渣清理⼯作,并进⼀步扩⼤了⼯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规模,⼯业固废全部实现合规化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变迁》系列之一,陈杰 摄
研讨会以“海派文化”为题,由林路主持,四组来自京沪两地的嘉宾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了讨论。陈杰与顾铮围绕摄影与社会的关系开展了话题。在《四年实现“一跃千年”的悬崖村》中,陈杰记录了“悬崖村”五年间的巨变。这些作品不仅见证了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深刻变革,更引发了对“进步”与“传统”之间张力的深刻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变迁》聚焦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呈现了中国在生态治理与修复上的实践轨迹。两个系列均展现了影像作为社会监督与推动力量的强大能量。陈杰谈到自己一直在“新闻摄影”这条路上探寻,他从《新京报》摄影部主编的位子后退,持续让自己处在第一线。“以前,新闻摄影强调客观,它介入社会的程度是不够的,我一直在反思,更多系统性地关注社会的痛点,看如何通过影像调查去改善社会问题。”陈杰说。
顾铮提到展览主题“从旁观到介入”,无论在报道还是纪实摄影历史上,国内外都有着这样的传统,上世纪初美国摄影家刘易斯·海因等人便意识到摄影能够对社会带来帮助,他们的摄影看到的不只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考虑能不能揭示其背后的动因,试图让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今天,陈杰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太少了。”顾铮说,“他不是把社会问题仅作为现象报道,而是试图揭示结构性问题,并想办法让问题得到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这需要能力和办法。这种深入发掘的能力,使得从旁观到介入成为可能。”
陈杰(左)与顾铮对谈现场,陈杰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第二组对谈中,林路邀请雍和与王保国这两位来自上海与北京的摄影从业人员谈谈海派摄影。雍和从本次活动的主题中的“理性秩序”与“个性绽放”讲到自己的拍摄,认为自己拍摄可以是个性化的,但传播是有秩序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在2010上海世博期间,有个主题电影需要一些关于上海的老照片,他提供了一些看起来不怎么光鲜亮丽的照片,但它们在影片语境里构建出城市旧貌换新颜的改变。“我在拍摄时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个性的绽放’,至于照片如何使用,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这是‘理性的秩序’。”雍和补充道。
王保国谈到了上海在中国摄影史中的重要位置,并阐述了他对上海摄影底色的看法。“像郎静山,中国摄影在国际上的壮大是从上海开始的。今天,即使是些具有悲伤氛围的照片,你仍能看到里面的红酒与小提琴,有些东西构成了上海摄影的腔调。”王保国说,他以雷蒙德(Eric S. Raymond)所著的《大教堂与集市》形容了本次展览的特点,并认为将看起来不相关但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产生对话,是海派想象力的特点。雍和也表示,像吴印咸、徐肖冰……他们都是从十里洋场出去的摄影家。海派摄影与红色摄影并不是割裂的两个概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雍和(左)与王保国对谈现场,雍和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第三组对谈围绕当下影像资源整合在柴选与王南溟间展开讨论。柴选将这个话题拆分成照片资源和人的资源的整合。他提到在照片成为数据的时代,离现在时间越近的照片留下的记忆越模糊。“有没有类似陈杰这样的单张照片仍能留下?我没有答案。”他提到上海各种摄影活动的火热,并认为当地摄影师拍当地,上海是做得最多的。而面对现在10亿多的摄影群体,人的资源整合是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
王南溟认为良性资源整合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应在不被定义的环境下生长。近几年,他专注于将艺术融入社区空间,打破传统的美术馆模式。王南溟谈及纪实摄影的变化:过去,一张照片能让人一夜成名,它是在一个典型环境中的一张无法复制的照片。而在当代艺术里面,有另一种摄影,他每张都不突出,但把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它整体会告诉人们一些东西,比一个瞬间更真实更重要。此外,过去摄影有技术崇拜,现在几乎没有了。这意味着垄断性的所谓技术崇拜可能会被削弱。无数照片在不停地传播中,有些信息构成了公共话题,这个公共话题不仅在摄影领域被讨论,还会引申到各种范围的讨论。用怎样的眼光和怎样的理论线索来看待问题会导致不同的标准。资源整合可以更广泛地联系到社会现场,在从精英化崇拜到日常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摄影批评的多元声音:有些人会依旧专注于“好”的摄影,也有的则想从“乱”的摄影里找到些信息。
王南溟(左)与柴选对谈现场,柴选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第四组对话嘉宾刘占崑与戴菲,前者退休后在抖音上做出了名堂,而后者今年所著的新书《世界摄影史》则通过书这种传统载体传播。刘占崑在工体拍摄“粉丝入场拥抱梅西”的传播数据让他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力量。他讲到自己如今一天的状态:吃饭、睡觉、拍照以及给粉丝回消息。并在与年轻人的交流过程中学到很多。
戴菲向刘占崑提问谈到流量对他创作的影响。刘占崑坦言新媒体技术并没有怎样影响他,但算法和流量有影响,而自己想要找到两者的结合。戴菲关注技术理性下的精神自由。他说相比刘占崑对此的乐观,自己更警惕技术对人以及人的精神自由的影响。刘占崑认为,无论当下和过去如何碰撞,一些摄影的基础内容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占崑(左)与戴菲对谈现场,刘占崑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李舸最后发言,他认为,如何顺应新大众文艺的时代,是摄影人思考的课题。“今天这个展览似乎构建了一个影像共享的“美学实验场”,就是在探讨专业的创新品格与大众的创造精神。我们看到视觉审美与情感表达深度融合、即时分享与影像叙事社交创新、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精彩交互已经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时代特征。人工智能与移动网络让艺术创作的边界显著拓宽,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艺创作的生动例证,是视觉表达权结构性下沉的深刻变革。艺术与科技协同共生将在创作水平、呈现方式、传播效能、受众口碑、社会价值上形成新的审美包容度。我们要在技术哲学领域建立中国摄影艺术的审美评价体系和新的影像文化景观。”李舸说。
李舸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