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预制菜争议,我们只能说:消费者不傻

近期,西贝餐饮深陷 " 预制菜 " 舆论漩涡。
为此,天津日报记者专门到西贝天河城店进行了实地探访,并到后厨参观体验—— 89 元的 " 葱香烤鱼 " 用的冻鱼,光配料表就占了两三行;售价 19 元的 " 西贝大花卷 ",经历了 " 中央厨房预制作 - 冷链配送 - 门店加热 " 的过程;" 儿童餐 " 里更有保质期 9 个月的蘑菇汤料、保质期 24 个月的 " 有机速冻西兰花 "…… 这些细节,让不少消费者直呼 " 超出预期 "。
其实,关于 " 是不是预制菜 " 的争论,本质是一场认知错位。按照国家标准,预制菜有严格界定,需满足 " 工业化预加工 + 预包装 " 的核心条件。西贝强调的 " 门店完成做熟环节 ",看似符合部分标准界定,但在消费者心里,预制菜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只要不是厨师当场切配、猛火现炒,哪怕只是提前预处理过的食材,都算 " 预制范畴 "。这种标准与感知的差距,正是此次风波的导火索。
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 " 预制菜本身 ",而是被隐瞒的知情权与落空的消费预期。如今,我们都接触过预制菜,也没人会完全拒绝预制菜:出餐快、口味稳定、能适配快节奏生活,在不少快餐店、便利店,预制菜还成了上班族的常备 " 口粮 "。但大家不能接受的是 " 花现做菜的钱,吃加热半成品 "。
咱天津人去饭店,讲究一个 " 馆子味 "。这 " 馆子味 " 不是随便说说的,是店里的环境、厨师的手艺、菜刚出锅的香味凑一块儿的感觉。尤其是那股 " 锅气 ",不管是新鲜食材急火猛炒还是老卤汤料的小火慢炖,香味能飘老远,这才是下馆子的意义。要是不管什么菜,都是微波炉 " 叮 " 一下就端上来,那花这钱图个啥?还不如自己在家热剩饭。
更关键的是价格与价值的错位。西贝的菜价不算亲民,消费者愿意为 " 西北风味 "" 儿童友好 "" 服务贴心 " 买单,前提是默认 " 这份钱里包含现场烹饪的成本与体验 "。可后厨探访显示,不少菜品依赖中央厨房预制,烹饪环节简化为 " 加热复热 ",但价格并未随之调整。这种 " 成本降了、体验少了,价格没降 " 的情况,才是让消费者不满的核心。
如今的餐饮市场,早已不是商家 " 说什么就是什么 " 的时代。消费者手中的 " 投票权 " 很实在:觉得被隐瞒,就会转身离开;觉得性价比不高,就会选择别家。西贝此次风波,也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能帮行业降本提效,但前提是 " 透明坦诚 " ——哪些菜是预制、哪些是现做,明明白白标注出来;预制菜减少了烹饪环节,价格就该匹配相应成本。
毕竟,餐饮的本质是 " 以人为本 ",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最珍贵的资产。未来,能在市场里站稳脚跟的,一定是那些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守住品质底线的品牌。这场预制菜争议,或许会成为行业 " 透明化转型 " 的契机,让餐饮行业朝着更真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