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和电力能源融合将面临三重挑战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9月15日 04:48:23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张雨薇

当下,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前行、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动力,如何协调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议题。

9月13日,2025年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论坛之一——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会长尹鲁章在会上指出,智能制造的发展对电力能源的稳定性、可靠性与清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能源行业借助智能化制造技术,得以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运维、能源的精准调度以及高效的能源管理。

然而,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在产业生态方面,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存在断点,尚未构建起完善、高效产业生态体系。

在政策环境方面,尽管国家已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但在政策落实、跨部门协调等方面仍需持续优化,以营造更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事实上,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的融合需求,正与新能源产业和储能技术的突破形成强烈呼应。

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与储能电源技术的突破,如同两股强劲的力量,共同构成能源转型的双引擎,深刻改变了全球的能源格局,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但在这一过程中,电力能源安全面临的多重挑战也逐渐凸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原司长、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鑫指出:“一是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电网波动性风险加剧;二是储能、氢能等新型设施快速落地,带来火灾风险隐患的攀升;三是国际供应链重构期,关键设备‘卡脖子’风险仍存。”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其鲁在会上称,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光伏依赖阳光,风能依赖风速,间歇性、波动性曾是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老大难”的问题,而储能电源正是新能源产业能跑得稳、走得远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

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也在稳步推进。

“十四五”以来,中国以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精细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为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协同推进工业领域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了一批绿色制造业。

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年产值已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20%以上。

制造业绿色转型之路也并非坦途。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黄利斌在会上称,“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趋近极限,氢冶金、低碳电炉等前沿技术也尚未突破‘死亡谷’,30%的中小企业仍面临‘不想转、不敢转’的困境。”

他还指出,更为严峻的是,欧盟碳关税倒逼中国必须在2027年以前完成重点行业的绿色升级。

面向“十五五”工业碳达峰的时间节点日益临近,绿色阶段转型的压力更加紧迫。

黄利斌建议,电源产业要深度融入制造业生产过程,比如在钢铁、化工领域推广“绿电+储能”微电网,在电子信息行业探索“光伏+虚拟电厂”模式;龙头电源企业联合智能制造服务商推出“轻量化改造包”,比如针对中小电源企业的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政府通过“以奖代补”支持集群化转型,以破解中小企业困局。

此次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三大签约仪式,以通过合作突破产业瓶颈、增强协同。

其中,工信部信息化学物理电源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广东测试中心)和广东志成冠军集团、中国电源工业协会、电源行业协会,共同签署“共建‘中国泰能实验室’”协议,该实验室将重点开展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充电基础设施及智能微电网等能源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网络研究所与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就“全国工业装备供应链+工业互联网标识电源行业平台建设”项目达成合作,将面向电源行业龙头企业构建自主数字供应链平台。

世界紧急救援组织与电源行业协会签署了“‘一带一路’紧急救援采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构建采购、储备、调拨、补给全链条协同保障体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