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据商务部网站周二发布消息,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等五方面提出多达19条具体举措。
在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方面,《措施》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在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方面,《措施》首先提到,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供差异化服务供给。
《措施》提出,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赛事、职业联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
另外,《措施》提到,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准入,减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民营资本进入,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今年8月的一场公开活动上表示,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消费不足主要是居民的服务消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是一种结构性的偏差。
刘世锦认为,解决需求问题不足的“牛鼻子”得抓终端需求,进行结构性改革,目标是要使消费潜力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阶层明显增加消费能力,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等发展性服务,这些具体政策不是一次性的,应该是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
在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方面,《措施》提到,吸引更多境外人员入境消费。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为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签发5年多次签证。
《措施》还提出,拓展数字服务消费,鼓励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服务消费场景,支持生活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广运营。开展“人工智能+消费”典型应用案例推荐,持续打造信息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
在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措施》提出,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可持续支持服务消费。支持金融机构针对服务消费经营主体特点和融资需求,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集聚区和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支持。
除上述四个方面,《措施》在健全统计监测制度方面提到,优化服务消费统计方法。加快推进分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工作,客观反映分地区服务消费发展情况。创新统计监测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消费监测分析。
今年以来,中央和部委层面释放提振服务消费的明确信号。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把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作为提振消费的一项重要工作。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4月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多措并举扩大服务消费》提出,全面看待扩大服务消费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扩大服务消费的原则要求、着力抓好扩大服务消费的重点工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界面新闻表示,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供给侧和需求侧方面要双向发力。
供给侧方面, 付一夫表示,要加大制度创新,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引导外商投资服务业领域。另外,要强化技术赋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精准营销,鼓励企业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
需求侧方面,他认为,应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个人所得税等制度,各地还可以结合实际发放服务消费券或补贴,让消费者有更多资金用于服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