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卷不丧:1200年前的INFP如何找到自洽活法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29日 10:15:20

儿子在看历史书,对于三尺童蒙而言,历史上的人事物需要放在排行榜里论座次,方能满足读书人的愿望。于是“哪个朝代是最强大的?”“谁是最伟大的君主?”又或者“白起和关羽谁更能打?”……人生识字烦恼始,但是回答这些“主观”问题时,总能令人回到书前,通过故事的再次讲述,做出一次评价,确认一种价值,同时获得新的体会。

“最伟大的诗人”——这一头衔怕是众说纷纭,王维大约离这顶冠冕很远,近人不提李杜,远者有屈子,大概是及上的。但是摩诘的诗却是儿子张口就来的,什么“红豆生南国”“独坐幽篁里”,王维的诗没有那么多情绪的流露,多的是事实、环境的直给描写,在孟浩然、李白那里信手拈来的恣肆情绪极少显露,也难寻杜甫后期诗歌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虽然被尊为“诗佛”,与“诗仙”“诗圣”并列,像是暗合了释道的隐遁,熟悉又陌生。

《王维十五日谈》李让眉著,浦睿文化|岳麓书社 2025年9月版

李让眉的新书《王维十五日谈》是献给爱诗人的一幅别致画卷,作者不仅细心整理、钩沉了王维的生平,并且同时利用“诗史互证”的手段,尽可能地为读者还原、揭露历史中的诗人形象。这样说或许有些唐突,但是诗人写诗人真是颇得一种玄妙的快意,此书尤其适合在万籁俱寂的夜里细细品读,时而嗟叹,转身轻启窗扉,是古今同此时的一轮明月,虽有阴晴,亘古不变。

相信不少读者听过王维“高卧南山”的八卦,认为我们的诗人希图“终南捷径”,似是一位取巧的功利主义者。随着李让眉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诗人少时的生平。这一部分,作者将其名为“我们对王维的误解”,在这里,作者并没有陷入为传主(尊者)讳的窠臼,相反她尽可能地用史料去佐证她的观点,并辅以唐代典制、野史记载,让少年王维的形象立体了起来。这一部分的“释疑”让我想起了仇鹿鸣所著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虽然是名门旁支贵为高门大族,但是父亲的早逝让王维从小背上了振兴家门,提携一众弟弟的责任,作者坦言这是李白和杜甫不用面对的情势。

但是客观地来说,摩诘比李杜而言,在仕途上还是更为成功一些,从早年入仕太常寺作协律郎,而后得到贵人张九龄的赏识出任京官,他的弟弟王缙更是在代宗时期官至宰辅。如果按照前文说的,王维过早地肩负起家族使命,那从结果来看他完成得十分出众。但是作者的提问旋即而至,缘何这位生命与开元盛世高度重合的诗人,并没有参与这一黄金时代的建构,反而在这段后世无比艳羡的时间里选择了“半隐”,以至于他的身影在诗作之余显得如此模糊?

书中的一段对比故事,让人见到了作者李让眉对于格律诗的高妙造诣。在“王维的诗交”一章中,她找出了王维与储光羲一组应和诗,此处不再赘言。同是写老翁耕作,储诗更像是“实际耕作过的人写出来的;而王诗则带有一种“不属于农人的洒脱”,储光羲的诗作中田垄中老农是具体存在的客体,实实在在的他者,而王维笔下的农人则是他制造的幻象,“他在用客体替代主体的方式体面地包裹自己的表达。”作者用“体面”“幻象”凝练地概括了王维诗在读者这里的反馈,事实上,你很少能找到王诗中“情绪失衡”的范例,他好似一个情绪稳定的现代人,这种反差感在一种情绪能量爆棚的盛唐诗人中显得如此奇妙。除了应和诗歌,我们还能找到王维社交的画面感,即便在诗歌的理念上不同,他和储光羲仍旧相处融洽,各自施展彼此尊重。王维和弟弟王缙的处世风格也大相径庭,书中提及一段时间里王缙热衷给各色人等写墓志铭赚“外快”,其实摩诘心中不喜,但他也没有摆出长兄的架子去训诫弟弟。

王维的难得或许正如同他初入官场所得的协律郎一职,盛大辉煌的时代,不缺饮马瀚海拓土攘夷的边塞从军行,也不会少了粪土万户侯貂裘换酒的游侠豪情。在编组这一曲长歌的时候,协律郎王摩诘偏偏是那个间奏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他的存在唐朝的高峰与低谷间有了一丝禅意的“预兆”,因为他在安史之乱中遭际,也能显出一位士人、知识分子在巨大历史变革中的挣扎、困苦与彷徨。

都说王维的诗“无我”,李让眉说摩诘在辋川别业中洞悉到“无”,父亲很早撒手人寰,发妻也早亡,王维在官场遭遇困顿之后,选择了隐退,在辋川侍奉母亲。作者无不感慨道,在摩诘母亲在世的日子里,王维的诗歌难得一见地可以捕捉到诗人的真情,然而随着母亲的离世他的再次转向空的彼岸。李让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维诗中的“无我”做出了如下判语,并且将李杜王三者诗歌的物我关系给出了十分恰切的阐释——“以电影作比,李白像一条第一视角的长镜头,气息凝集而顺畅;杜甫似能作全景深构图的深焦镜头,视野广远而确凿;王维则更像一组不同机位的空镜,时空离散并消解,镜中的‘我’始终是可有也可无的,也就不必陷入话语权的自证。”精妙的比喻仿佛醍醐灌顶之姿,末了补上一句,也正应了古来万千读者对王维诗的感言——“王维的诗不抢着说话,但当你读进去时,会觉得自己自然有千言万语流过——不知是他的,还是你的。”

王维像

渔阳鼙鼓动地来。

并不算高官显贵的王维被叛军所掳,他不肯投降,一度采用吃泻药的方式企图从中脱逃,当仍旧未获成功,被迫出任伪职。即便日后克复两京,这段暗淡的经历仍旧是王维自认的生涯污点,此时他的弟弟王缙用官职降序换得朝廷对兄长的宽恕。但是,从李让眉书中的讲述来看,我们的诗人在后续不长的人生中再未原谅自己,而是陷入深深的自责,一如幼时背负家族重担的那种责任感。

王维的人生不如李白那般传奇,也未曾像杜甫那般经历超额的磨难,更多的,在阅读完《王维十五日谈》之后,是一种可以称作为“庆幸”的平实感,似与那想象中的盛唐景象格格不入。李让眉轻描淡写地表述,对更多的人来说诗歌是酒,而对于王维来说诗歌是药,酒需要精进,而药则用来回归,信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