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田园理想村”合伙人招募计划正式启动
头戴斗笠、身披渔网,还记得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锡山区宛山湖大桥下的即兴“渔翁”造型吗?
今年八月初的那场“田园理想村”主理人招募会让无锡的“田园理想村”首次闯入大众视野,两个月后,“田园理想村”合伙人招募计划正式按下启动键。
“这里不是对城市的逃离,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今天,在惠山区阳山镇院士小镇举行的“田园理想村”合伙人招募会上,一位把咖啡香融进稻花香的年轻创客道出了他对“田园理想”这四个字的感悟。
这场由无锡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开展的活动,汇聚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乡村运营团队等多方力量,共同拉开了合伙人招募的序幕。
活动现场为合伙人备好了“专属福袋”,里面装有精准的人才政策与多家银行的专项金融支持,后续还将推出乡创孵化、“新农人”培育等一揽子举措。
同时,“田园理想村”共创智库团正式成立,来自江苏省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受聘加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
01
重点打造11个
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田园理想村”正悄然成为长三角乡村振兴的新名片。今年5月,无锡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开展“田园理想村”培育建设的行动方案》,明确重点打造11个“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
这些散落于太湖沿岸的村落,正在重新编织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从江阴蒲市村到宜兴潼渚村,从锡山谢埭荡村到滨湖富安村,它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景点,而是蜕变为适合数字游民栖居与创作的复合型空间。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招募会现场谈到,经过持续人居环境整治,无锡的乡村面貌已焕然一新。而乡村的景观提升必须呼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从“单点改造”到“整体运营”的跃升,才能真正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
从理念到实践,无锡的乡村振兴正经历一场思维与模式的深刻变革——在农村,同样需要二产、三产的产业思维,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这些探索正逐步在一个个具体村落中扎根生长,呈现出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发展路径。
02
田园理想村
多元实践各有千秋
红色蒲市:革命精神的当代转化
蒲市村,位于江阴长泾镇南大门,是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土地——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六师驻地。如今,它正以青春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活”在当下。
蒲市村围绕红色主题,吸引年轻人共同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地,构建“红色教育+青年共创+跨界文化”的融合生态。
未来还将陆续推出“铁军粮”粗粮盲盒、红色草药养生系列产品,红色工坊、红色餐厅、红色茶馆也将落地。共享菜园、草坪露营、卡丁车等新业态,则为这片红色热土注入了更多年轻活力。
葡艺璜土:田野酿梦的创享空间
璜土村,坐落于江阴璜土镇,与常州一隅相接。近八年来,这里以“胡子小镇”为品牌,吸引二十余位艺术家驻村创作,让老屋、田埂、村路都成为会“说话”的风景。餐饮、茶咖、陶艺、木屋、马场、亲子垂钓等业态持续火热。
“我们不只做观光,而是用艺术重塑田野。”这是稻田咖啡馆主理人汪竺玫的创业理念。璜土村以“建筑场景化、业态艺术化、美食多元化”为路径,融合葡萄种植、艺术创作、美食体验与手作工坊,打造一处葡艺交织的田野创享地。
渚上潼渚:生态智慧的乡村实践
潼渚村,位于宜兴环科园新街街道,溪流穿村、农田环抱、青山三面,生态基底得天独厚。村庄人居环境已实现智能化升级,铁匠铺咖啡等新业态纷纷入驻。
“潼渚越来越像我理想中的新农村了。”2019年从城里回村定居的杨祖良夫妇感慨道,“水更清,路更宽,广场、公园、咖啡馆,城里有的村里也有了。”
依托山水资源与环保科技优势,潼渚村正构建“山野溯溪+非遗美食+田园活动+生态研学”四位一体的乡村运营模式,让生态智慧落地生根。
渔乐谢埭荡:传统渔业的现代转型
谢埭荡村,地处锡山区厚桥街道东北部,水资源丰沛,盛产芡实、澳龙等特色农产品。今年9月,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组走进这里,撒贝宁带领的“山水小分队”亲身体验渔村新貌。
在谢埭荡的规划中,“小隐渔乐田园生活目的地”是其清晰定位。以水为脉、以渔为业,谢埭荡渔文旅乡创中心作为首期重点项目,将打造游客驿站、渔业直播平台、室内活动空间等六大功能区。塘景·咖啡吧、共创面工坊等新业态,也将为古老渔乡注入现代气息。
心栖桃源:生活策源的蜜桃之乡
桃源村,位于无锡阳山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水蜜桃之乡”的标志性村落。以桃产业为根基,拓展乡村休闲旅游。
村里推出“桃气青年创聚计划”,吸引美食、艺术、电商、运营等各领域青年人才,打造桃源工坊集群,传递“桃源生活”理念,推动“阳山水蜜桃”IP实现价值跃升。
在产业升级方面,桃源村还将设立“桃气青年美食实验室”,建设桃胶、桃酱、桃茶等深加工工坊,让一颗水蜜桃释放出更大价值。
状元富安:人生进阶的梦想之地
富安村,坐落在滨湖区胡埭镇东侧,属于“富安·状元里”片区。这里以状元文化为灵魂,打造“遇荐富安”农文旅品牌,建设青蓝学院、状元广场等人文地标,并修复状元古道、打造花彩梯田链。
村里创新推出企业“认种”稻田模式,在小区与村口设置“自动售米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米”直连。
依托状元井、古道等历史遗迹,富安村还打造出梅圃、状元广场等景观,推出户外剧本杀《赶考》,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走好属于这个时代的“赶考路”。
大坊桥村建设创意街区、共享办公和民宿集群,重点打造寒儒桥数字游民村落。
美栖村以发展玫瑰为主导产业,形成“玫瑰食饮+花田漫游+稻旅研学+红色教育”多元业态。
张阳村、祝陵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携手打造数字游民创意旅居空间。
山联村围绕“金色田园 自在山联”发展主题,着力打造蓝园山联数字游民社区。
这些田园理想村的生动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变革:乡村的价值内核正在被重塑。村庄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精准认知自身特色、客群与价值主张。这一转变的驱动力,源于“田园理想村”计划推动的系统性升级——从“建好”物理空间,到“运营”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乡村事业。
平台搭起来,创业指导、技术资源通过产业园和人社渠道直达创客;“村集体+运营团队+农户”的机制,也让本土经验与专业力量彼此赋能。艺术家、社群与原住民对乡土元素的全新解读与热切期待,共同催生了乡村空间的美丽蜕变。
这一切的根基,在于“人”的融入与“智”的碰撞。当创意火花点燃本土智慧,乡村振兴便化作了生机盎然的日常风景,在泥土中扎根,在生活中绽放。
(原题为《无锡田园理想村,招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