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开标,这次有何不同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29日 21:15:2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晓诺

10 月 28 日晚,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拟中选结果公布:共纳入 55 种药品,445 家企业的 794 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 272 家企业的 453 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经济观察报在现场了解到,多位药企代表认为这次竞争仍然非常充分。国家医保局表示," 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 ",但通过规则设置和事先宣教,总体实现了 " 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 " 的预期目标。

本次集采的治疗领域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常见药物如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奥司他韦颗粒剂、头孢唑肟注射剂等,这些中选药物预计可于 2026 年 2 月开始使用。

在以往的集采中,拟中选结果公示会包含企业报价。本次仅公开了拟中选企业,未公开拟中选价格,这在国家集采中还属首次。

另一个新现象是,外国仿制药企参与中国集采的热情在上升。以达格列净为例,7 家达格列净拟中标企业中,有 5 家是中国企业,另外 2 家是印度仿制药企。

在本次集采中,获得拟中选资格的印度仿制药企共有 3 家,而去年这一数量为 0。

中选价差缩小

参加集采的药企普遍表示,在同一品种上,如果参选企业小于 10 家,竞争强度就不算太大;如果在十几家以上,竞争就比较激烈了。

二羟丙茶碱注射剂是竞争最激烈的品种之一,有约 40 家企业参与,最后拟中选 12 家。据介绍,此次集采前,这款药物的价格在 1 元到几十元不等。国药现代(600420.SH)公告称已中标这款药物,报价是 0.44 元 / 支。

李俊是一家中小型制药企业的负责人,他的企业也中标了二羟丙茶碱注射剂。他发现这款药物的报价分布在 0.29 — 1.96 元,且在 0.41 元、0.42 元、0.44 元等价格点上出现雷同," 这说明现在的价格已经接近整个工业的核算成本了 "。

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过种种制度设计,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如何让药品降价惠及更多患者的同时,避免无序竞争导致价格过低影响质量?这是第十一批集采的核心考量。因此,本次集采的规则做出了几个优化:

第一,不允许低于成本报价;

第二,确定拟中选企业的参考价格时,要与锚点价格相比,而非与同品种最低报价相比。锚点价格是根据各企业的报价综合测算得出的,要么是最低的单位可比价,要么是同品种单位可比价的平均值的 50%,二者取高值。如果企业的报价在锚点价格的 1.8 倍以内,便可以获得拟中选资格;

第三,新增了两种 " 复活 " 机制,给部分报价偏高而未入围或未中选的企业一次机会,如果它们接受价格调低,比如降到锚点价,也可获得拟中选资格。

对价格低于 " 入围均价的 50%" 的企业,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还要求其补充提交 " 报价合理性声明 ",本次共涉及 14 款药物。这些企业需要说明成本构成,并做出 " 中选价格不低于成本价 " 的承诺,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国家医保局的目的是通过上述规则,保证企业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达成低价。有企业告诉经济观察报:" 我们的报价策略就是看成本和配送费,没别的了。"

那么对企业来说,价格为何能够大幅下降?

招标结束后,李俊对经济观察报复盘了他这次集采的得失:虽然中标了二羟丙茶碱注射剂,但他却在另一款竞争激烈程度相仿的品种上失标了,两款药物的报价差别在于原料是否自主生产。

他认为,尽可能多地打通产业链的企业,能够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利润,因此会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有竞争力,例如行业头部企业。

在本次集采中,头部制药企业斩获了更多的拟中选资格。石四药集团(02005.HK)公告称,共 12 个产品、14 个品规拟中标。科伦药业(002422.SZ)公告有 12 个品种拟中标。齐鲁制药有 9 款药物拟中标。

李俊认为,现在平均看来,仿制药的利润正在回归到 10% 以内。

加大医院用药自主权

本次集采另一个突出改变在于,医院有了更多选择用药的权利:

第一,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上报需求量,既可按照通用名报量,也可按厂牌报量;

第二,在同一个品种中,如果有某个厂牌首年的机构需求量较大,已经超过了有报量的厂牌的平均值,但却因为报价高没有入围,如果接受把价格下调到锚点价格等更低的价格,也可 " 复活 ",从而获得拟中选资格和一定的采购量;

第三,医疗机构与企业约定采购量时,优先按照厂牌确定采购量,继而再按主供地区确定。也就是说,若某医疗机构报量的厂牌中选,那么该厂牌直接成为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在此之外的需求,医疗机构应该优先向该地区的主供企业采购。

若报量厂牌未中选,该部分报量便由所在省份的主供企业供应。比如达格列净等原研药往往拥有最大的报量,但并未中选,那么该省份的报量就由主供企业完成。

据国家医保局披露,本次集采报量覆盖全国 46359 家医药机构,医疗机构的报量有 77% 具体到厂牌,23% 按通用名报量——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 75% 得到满足。

以前,在集采之后,每个省只有一家中选企业来供货。第十一批集采改变了这种局面,每个地区甚至每家医疗机构,都可能有多家中选企业供应。这意味着中选品种更加丰富多元,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

报量的规则设计实际上对资历深厚的大企业更有利:由于进院时间早、覆盖医院多,它们能够拿到更高的机构报量,一旦中选采购量更大;若未入围,也更可能具备 " 复活 " 资格。

为了避免垄断,本次集采专门设计了一套平衡机制。比如,那些因报量大而可 " 复活 " 的企业,能获得的约定采购量就要打折。再比如 " 中选企业带量封顶 ",意思是,单一企业获得的约定采购量占全国首年机构需求量的份额不能过高,最高只能有 50%,如果超过,则要压缩至 50%。

在本次集采中,医疗机构需要购买的集采药品,大约占该机构对此品种需求量的 60% — 80%。国家医保局解释道,医疗机构完成集采的约定需求量后,剩余用量可以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采购,中选或非中选药品均可。

(应受访者要求,李俊为化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