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卡索夫说自己的照片分两种:叙述性和视觉性
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摄影家格奥尔基·平卡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在上海富士X-SPACE 进行了一场分享会,主题为“摄影与形式构建”。在近3个小时的分享中,这位73岁的马格南成员以他的作品为出发点,讲述了自己的摄影生涯。从青年时期与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相识,到在世界各地的拍摄,平卡索夫用浓烈的色彩、由光影构建的框架乃至独特的营造构图的能力,见证了不同的国家文化、历史、社会与人。当天,现场来了一百多位摄影爱好者,一睹大师风采。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正在分享他的摄影作品与摄影观念。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平卡索夫1952年出生于莫斯科,其作品倾向于通过倒影或特殊的光线来探索个体细节,常常趋近抽象。他于1988年加入马格南图片社,1994年成为正式成员。平卡索夫视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为导师。分享会现场,他谈到了与这位苏联著名导演的相识往事:
“青年时期,我拍摄了一系列照片,通过朋友转交给塔可夫斯基,并希望听到他的认可。塔可夫斯基没有夸赞我。我问他‘摄影是什么?’他回答‘是布列松’。当时我并不知道布列松。他对我说:‘别做傻事,出门拍照就好,世界很快就会变。’我很吃惊,我是如此崇拜他,但他却把我推开。虽然我不理解他的话,但我听进去了,拿起相机,出门拍照。后来证明,他是对的。”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早期作品
平卡索夫认为,摄影不是靠经验和学习,是靠机会和瞬间捕捉的能力。他以“社会视觉”(Social Visual)形容他的照片,并把自己的照片分成两种:一种是叙述性的,另一种是视觉性的,叙述更多是语言的传递与意思的理解;视觉则是视觉直接传递的内容,它不能通过言语传递,更多是自然而然的。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分享会中,平卡索夫提到的一个概念引发了讨论。他把创作中的艺术性称为“预言家”,把复制性称为“神父”,并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就像中国的阴阳。平卡索夫以几个例子解释了他的比喻:
“在埃及,你能看到金字塔、木乃伊、一些石头上保存的东西,但问题是对那时的内容我们知道的有多少?可能只有5%,甚至是0.1%,一些非洲的艺术非常有创造性,但无法储存好。我们了解的只有流传下来的部分,我们无法想象那时候的社会。‘神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一个比喻,比喻那些把东西复制下来,保存下来,并且使之流传的人或者动作。”
“很多人都很喜欢我那张鸡头与人影的照片,他们不断地找角度,试图复刻一张一样的照片。在这类摄影中,我可能只能排在末尾。”平卡索夫以他的一张经典照片举了个例子,“在中国,厨师就像是‘预言家’,他们创造食物,炒菜不能焦也不能生,而冰箱则扮演‘神父’的角色,保存食物。”在平卡索夫眼里,灵感迸发的具有创造性的被他视为“预言家”,而技术以及保存传于世界的,则被他视为“神父”。他认为自己更想做“预言家”。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平卡索夫提到了自己与中国的渊源。他的儿子正在中国上大学,而上世纪90年代,自己则曾受《纽约时报》的委托拍摄一些中国的艺术家。早年在中国的拍摄让他体会到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魅力:“在一张画前,我发现如果我离得近,我看不懂,退开两步,画变得模糊,但我能看懂了。我前后移动,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角度。那幅画上有一瓣小船,船上坐着一个哲学家和一个女人。我后来有所领悟中国所说的阴阳之道。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传统的秘密实在太多了,现在,许多欧洲艺术家都会来到中国寻找中国艺术的秘密,那中国本土艺术家的艺术和秘密应该会多得多,也深得多。后来在日本的时候,我看着一些花纹,更有了视觉上的感觉。这时,我觉得叙事不重要了,我明白我应该追寻的不是叙事,而是一些文字。汉字和日语文字与欧洲字母感觉不一样,汉字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美丽,对我来说,汉字就是照片。这让我感受到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他展示了一些照片,画面仿佛在光影中透出朦胧的笔画。但平卡索夫却有些遗憾地表示,“但你们却不能理解我,因为你们已经变成了欧洲人。如果我在大学教书,我会让你们回归中国传统,而不是寻找欧洲的东西。”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正在分享他的摄影作品与摄影观念。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分享会结束后,平卡索夫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
澎湃新闻:你的摄影作品有许多瞬间,有时甚至让人想知道如此恰到好处的瞬间是如何捕捉的。你是抓拍?还是也会在某个摆置场景里捕捉?
平卡索夫:这是我摄影里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照片像一小段短的连续瞬间,就像电影可以被看作是许多照片的集合。如果你要拍到一个瞬间,那意味着你要在空间和时间里寻找一个点,做出选择和决断把它拍下。但现在的拍摄和之前不一样了。之前,我更多会选择在一个时间段里拍下照片。现在,摄影有点电影化,我会拍一连串的照片,然后再从中做一个选择。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澎湃新闻:你在分享中提到,中国人仿佛变成了欧洲人,你有点遗憾,你觉得中国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你本人出生在苏联,马格南是具有法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图片社,之前你也接受过类似《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的委托。实际上,西方文化也有很多不同。你如何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
平卡索夫:我在莫斯科出生,也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长大。俄罗斯的传统文化融合了许多欧洲文化。中国已经将一些欧洲的现代元素融入国内,但中国依然可以回顾和传承自己的传统。这种状态在美国行不通,美国没有传统文化,但有的是教育。就好比中国有中餐,美国有快餐,快餐是很快很实在的东西,却没有传统。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澎湃新闻:你提到你早期作品受塔可夫斯基的影响。在那之前,俄国摄影与艺术亦有着它的传统,如罗德钦科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等人的建构主义等。俄国视觉文化对你有什么影响?
平卡索夫:罗德钦科是一位综合艺术家,他受德国包豪斯影响比较大,那个时期正好是俄罗斯融入欧洲艺术的阶段,建构主义盛行。那段时间,罗德钦科和他妻子像一个设计师,他们更像制作海报,把各种图片和照片剪出来再合成一体,也会制作一些竖向的照片。罗德钦科之前,还有马列维奇,他是塔可夫斯基之前的俄国文化代表,至上主义发展时期算是俄罗斯艺术最黄金的一个时期,欧洲文化大量传到了俄国。斯大林时期之后,这种氛围就变了。我认为如果人们有兴趣,这部分的俄国视觉文化值得更多展现。莫斯科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视觉艺术家,我也乐意将当下俄罗斯的视觉作品与中国分享和交流。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格奥尔基·平卡索夫作品
澎湃新闻:马格南图片社,以及你个人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图片不为实”的时代?
平卡索夫:马格南对此没有观点,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马格南更像一种灵魂,如果你有,他们就会把你纳入团队。
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人工智能生成,或者虚假图片的提示,那没什么问题。这是一个信息领域的巨大改革期,一个爆炸性的阶段。最可怜的是一些受害者。你知道么?诈骗是莫斯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因为乌克兰人都会说俄语,所以有时候他们会给俄罗斯一些单纯的人打电话,比如老年人,然后骗取他们的钱和房子。我也是个见证者,之前我拍过一个视频,一位老人提了钱要给骗子,后来银行的保安阻止了他。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工智能时代也是这样,单纯的信任会把很多人淘汰,“假照片”让达尔文又出现了。这点在中国相对安全,你把自行车放在大街上,没锁也不要紧,但我儿子有一次在欧洲把自行车停在大街上,第二天便不见了。我对我儿子说:你忘了达尔文了?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分享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在给观众签名时不忘使用手机拍摄他们。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