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第7次“太空会师”,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是如何实现的?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点火升空
点火升空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神舟飞船整装待发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
中国航天员第7次会师天宫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八院此次承担了神舟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等研制任务。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后续,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将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航天员张陆(中)、武飞(右)、张洪章(左)领命出征太空 本文图片均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整装待发
精准对接的“进阶密码”
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需耗时2天完成在轨交会对接,到神舟二十一号3.5小时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提速升级的背后,八院产品新增开展10余项模拟飞行测试,并结合数十项故障预案开展多轮系统级联合演练,全面验证了处置策略的匹配性和有效性。
作为交会对接的关键产品——对接机构,从早期神舟八号采用固定阻尼刚度的机械式传动缓冲系统,到如今优化为“刚柔并济”的受控阻尼缓冲系统,面对不同吨位、不同情况下的对接工况,都能实现灵活缓冲、精准对接,大幅提升了对接机构的对接适应能力,为后续任务筑牢可靠技术基础。
目前,对接机构已在轨完成36次对接、32次分离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站三舱三船组合体示意图
电源系统“延寿升级”
随着空间站任务的扩展,神舟飞船在轨总飞行时间延长的要求逐渐提上日程。作为神舟飞船的供能“心脏”,电源分系统在针对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应急电源、返回着陆电源、返回舱火工品电源和轨道舱火工品电源所采用的锌银电池进行了“重点升级”。改进隔膜,提高电池强度和耐腐蚀性,优化锌银配比,减缓隔膜氧化为电池使用寿命“续航”。
同时,电源分系统进一步优化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控制方式,设置了防止电池过充、过温以及过放“三重保险”。
此外,为适应此次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电源分系统还细化完善了应急处置方案、修订了15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了任务的可靠性。
长二F火箭与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组合体垂直转运
风险防控“细致护航”
针对此次任务特点,飞船团队从技术、产品、管理、操作4个维度,拆解出32个具体要素全面开展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特别是围绕任务特点分析、关键特性识别、测试试验覆盖性和充分性分析等方面,全面确认和评估产品技术风险项目,并形成了可落地、易操作的数字化管理要求,还建立了风险控制数据库,进一步提升载人航天工程的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
回首来路,成功并非坦途,神舟“进阶”之路,记录着从“零”到“一”的突破,也镌刻着从“有”到“优”的跨越。每一次出征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航天人用严慎细实书写的对“航天梦”的注解——让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