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白马姐妹》:跨越24年见证白马藏族时代变迁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2日 14:48:22

10月31日,纪录电影《白马姐妹》在上海举行路演活动。总导演张同道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分享了这部跨越24年纪录片的创作历程与幕后故事。影片以四川平武县厄哩寨白马藏族四姐妹为主角,记录了她们从1999年至2023年间的人生变迁,以及寨子从传统农耕狩猎到旅游开发、灾后重建的转型历程。

电影海报

《白马姐妹》不仅是一部记录白马藏族变迁的影像志,也是一场关于时间、文化与生命的对话。通过24年的跟踪记录,展现了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调适,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正如张同道所说:“我们不是在与他们喊话,而是在对话。”

现场交流环节

从“意外”到“约定”

《白马姐妹》的拍摄始于一场“意外”。1999年,张同道为央视节目《中国文化之谜》采风,经人介绍来到平武县厄哩寨,原本目的是探寻三星堆文化的流向,却偶然发现了白马藏族这一独特群体。

白马藏族历史悠久,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这个族群有语言无文字,文化依靠口耳相传和身体实践得以延续。其中,“跳曹盖”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白马毡帽擀制技艺”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白马”之名的由来,主要流传两种解释:一是地名说,藏语中“白”读“bie”,意为藏族,“马”读“ma”,意为兵,合起来就是“藏兵”;二是服饰说,白马人头戴插着锦鸡颈羽或雄鸡白色尾羽的毡帽,据传这与吐蕃王朝时期锦鸡报警帮助藏兵避免突袭的传说有关。

寨中伍音早、晓小、小英美、金银早四姐妹因其突出的形象与性格,成为镜头聚焦的主角。“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并不真正理解白马文化,更多是带着猎奇的心态。”张同道坦言,早期拍摄注重仪式与表象,如除夕夜的“跳曹盖”等民俗活动,甚至动用大型灯光与摇臂,力求画面宏大。然而,由于语言隔阂与文化差异,影片在深度上仍有欠缺。

大姐和二姐

2003年,首部纪录片《白马四姐妹》在央视播出,并入选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白马人首次通过影像进入公众视野。此后18年间,张同道与寨子保持断断续续的联系,直到2020年8月20日,二姐晓小的女儿田冬梅一通电话打破平静:“叔叔,我妈妈找不到了。”

屋顶上的二姐

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冲毁寨子,道路与通讯中断。张同道立即带队重返厄哩寨,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灾后重建记录。这次回归,不仅促成了《白马姐妹》的诞生,也让他对白马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记录者”到“家人”

张同道在交流中多次强调:“心的距离决定镜头的距离。”他回忆,1999年初次拍摄时,镜头与人物之间有明显隔阂。“我当时问小英美话,她回得很短,表情也很冷。”甚至离开时,四姐妹的父亲——一位当过兵、见过世面的老人——虽口头表示欢迎,眼神中却充满不信任。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夏天。当张同道如约重返寨子,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说话算数。”此后,摄制组住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劳。镜头逐渐贴近生活,甚至拍摄村民因重建补助分配争吵时,“镜头怼到脸上他们也不管”。

村民一起抬房子

2020年灾后,摄制组在泥泞中跟踪记录重建全过程:村支书小木他带头修路建房,四姐妹不断返乡参与劳动,村民从观望到齐心共建。2023年,一座现代化寨子在废墟上崛起,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通车,为白马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影片中展现的白马藏族传统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白马人被誉为“人类活化石”,他们的舞蹈集舞、歌、乐于一体,既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显示出浓厚的娱乐色彩。这种民族舞蹈成为他们没有文字的文化载体,伴随着民族的形成而诞生。

影片素材横跨24年,累计八年拍摄(1999-2002,2020-2023),后期剪辑耗时一年。团队最终选择以“灾后重建”为现在进行的主线,穿插20年前的生活场景,形成时空对照。

例如:大姐在2020年拆除烟囱时,画面切回1999年她安装烟囱的场景;三姐对着手机化妆的镜头,与1999年她用铅笔描眉的画面交织;二姐在废墟中捡起印有自己年轻时照片的广告牌,背后是1999年她背着南瓜走过的身影。

张同道表示,这种剪辑方式“让影片有了纵深,不再是平面化的记录,而是20年命运变化的呈现”。

此外,团队还抢救性记录了一批濒临失传的白马民歌。他们寻访寨中七八十岁的老人,恢复《太阳歌》《招魂歌》等古老歌谣。

影片开篇的《太阳歌》正是由此而来,歌词充满原始生命力,成为白马人生命哲学的写照:“人活一辈子,唱跳一辈子,只有唱和跳的欢乐才属于我们。生命如旅人,不唱不跳干啥?”

奶奶给孙女戴花环

影片中展现的白马人传统服饰也颇具特色。女子头发上装饰着圆形的鱼骨排,既有美观作用,也有辟邪之说。这些文化细节在影片中都得到了真实呈现。

从“奇观”到“生命哲学”

张同道在交流中反思,早期拍摄将“跳曹盖”视为奇观,而第二次拍摄才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

曹盖

“曹盖不仅是祭祀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特别提到影片中一组慢镜头:豁牙的老太太、笑容灿烂的年轻女子,在跳舞时“每个人都像被神光照耀”。他解释说,“跳曹盖”包含三重意义:

敬神,祈求白马老爷保佑一年平安;驱鬼,挨家挨户驱逐邪祟;狂欢,打破社会等级,实现情感释放。“在狂欢中,没有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之别。我可以往你脸上抹灰,你也可以把我抬起来扔在地上——这是一种彻底的情感释放。”

影片中还记录了白马人另一个重要传统——“圆圆舞”。这不是表演,而是劳作后围炉共乐的日常。古老的歌谣更不是标本,而是母亲哄睡孩子时的呢喃。这些非遗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融入生活、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路演现场,一位曾研究白马藏族通婚圈的观众表示,影片真实还原了白马文化,让他倍感亲切。

张同道回应:“我所有的片子都在与观众对话。我从不试图教育观众,因为观众永远比我聪明。”他强调,纪录片人的底线是"镜头不撒谎",而《白马姐妹》正是基于真实在场记录的成果。

现场观众提问

当被问及如何让被拍摄者在镜头前自然表现时,张同道分享了他的经验:“从开始不熟悉到最后能够友好相处,需要时间的积累。1999年拍摄时,镜头与人物有明显距离,但随着深入了解,镜头离他们越来越近。当我拍摄他们吵架时,镜头怼到脸上他们都不管。”

观看《白马姐妹》的过程,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影片不仅记录了四姐妹从青涩少女到成熟女性的人生轨迹,更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历程。从伐木为生到发展旅游,从传统山寨到通了高速的现代村落,影片展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变迁,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现场多位学者参与交流。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石川结合汶川地震援建经历指出:“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修复,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型,这个过程充满矛盾与挑战。”

其他学者则指出,影片虽聚焦白马藏族这一小众群体,却呈现出生命的普遍性——灾难、别离、新生、重建,以及人性中的局限与光辉。

《白马姐妹》已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重点纪录片选题、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曾获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影片将于2025年11月5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