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疾呼降低高考难度,中国孩子的勤奋都被浪费了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5日 13:58:09

教育焦虑的根源不是题太难,而是 " 渠道太单一 "" 机会太集中 "。

撰文丨青柳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李亚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表态,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教育要解放人,要整体降低高考难度,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大学以后可以在研究生阶段拔高。

本来学生可以学得很轻松,我们现在是在中学阶段 " 虚拔 ",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很 " 卷 ",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权威学者说高考的数学和物理太难,这很有说服力。这不是学渣们不努力,而是院士都讲了,这真的难,太卷。

那么高考的数学和物理,需不需要降低难度,降了又能不能 " 反卷 ",确实需要分析一下。

应当说,高考数学和物理肯定不简单。相比于每年高考结束之后,舆论场上铺天盖地的高考作文仿写,数学、物理之类的科目可谓是 " 安安静静 "。普通人别说参与了,只怕连题目也都看不懂。

当然说它们在热搜上毫无存在感肯定也不准确。比如数学基本都是 " 高考数学很难冲上热搜 "" 数学难到像趴在地上哭 "" 考生被高考数学难哭了 "" 呼吁把数学踢出高考 ",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数学确实不简单。当然,高考作为一项中等教育,数学、物理本身没什么高深的。数学内容连微积分都没有,连牛顿那个时代都水平都没达到。也就是说,现在学生拼死拼活学习的内容,其实也不过是几百年前的水平。

但是,这依然令学生头痛。之所以如此,主要和数学等数理学科的特征有关,他们更依赖流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 ·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其中流体智力即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和先天因素高度相关。

相对的,晶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像语文、历史等文科则属于此类。

数学、物理这种和运算能力相关的学科,就属于典型的流体智力。这就造成了数学更依赖天赋,所谓 "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碰到难题卷面上写一个 " 解 " 就是能做的全部;而文科无论什么题,最起码都能写出两句,哪怕语句不通,高考作文也能装模作样地仿写。

同时这也造成了效率之分。数理学科的学习成本太高,哪怕天天做题,也未见得就能学会;而文科则性价比更高,多背一个名人名言,也许就能提高那么 2 分。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觉得数学难的原因。不会做的题真是一个字都写不了,挫败感极其强烈。而且数学等学科学习效率太低,意味着哪怕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后也不会有多好的结果。

那么可以想见,学生高考焦虑大头,恐怕就来自于数学、物理这类学科,天然不感兴趣,缺乏 " 那根神经 ",却又不得不为此心力交瘁,最后迎来数理学科的无情裁决。

当然,以上是针对不爱数学、物理的学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虽然中国高考的数学、物理难,但是基础知识牢啊,那些竞赛拿奖拿到手软的中国学生,不就是证据吗?对于有数学细胞的学生,这套教育模式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一种错觉。

比如数学很难,各种做题、奥林匹克竞赛卷到飞起,但是整体的效率似乎不是那么高。比如从 1936 年开始颁发的国际数学最高奖项菲尔兹奖,到目前为止华裔获奖者只有两位——丘成桐和陶哲轩。

而他们都不是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数学家。丘成桐 1966 年就考入香港中文大学,1969 年赴美;陶哲轩则是出生在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完成教育。

也就是说,人们想象中的中国学生 " 数学好 "" 会做题 ",至少从国际顶级奖项来看,并不能支持这一点。

而丘成桐甚至说得更直白,中国现今的数学还不及美国 20 世纪 40 年代的水平。对于国内流行的刷题那一套,丘成桐也是不留情面,称刷题 " 刷 " 不出一流数学家。

这也不是丘成桐一位学者的意见。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保继光也曾经撰文批评:

国内高中数学教学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机械刷题,它消耗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有些学生看似勤奋,花了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刷一大堆题,但收效甚微,掉入 " 假努力的陷阱 ",却掩盖了真正的懒惰。

当数理学科变成以升学为目的,以题海战术为特征的刷题,自然过早地压榨了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是功利的,对学习的体验也是透支的。

也许确实有不少有天赋的学生,但在完成中学教育之后,可能却一页书都不想再翻了。这也是为什么看上去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赛吊打全球一众选手,但在真正的数学殿堂里,似乎还没有多少存在感。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高考数学或是物理等学科,是不是可以降低难度,还有没有必要鼓励刷题?既然这并不能起到多少培养尖端数学人才的效果,那么节奏舒缓一点,给学生容纳一点兴趣的空间,是不是更合理?

高考内容或许有改革的空间,这点学界似乎都是赞同的。但是,数学、物理简单了,是不是就能缓解教育焦虑,恐怕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降低试题难度,试图缓解考试压力,事实上在有些领域已经开始了——中考。

比如在 2022 年(" 双减 " 的第二年)就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中考成绩整体较上一年大幅拔高,其中又以海淀区尤为突出:仅 655 分以上(满分 660 分)就有 517 人,全区前 2000 名的入口卡在了 651 分,即失分率不能超过 1.3%。

这一现象在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即难度确实变低了,分数也都提高了,但不代表考试轻松——学生不能轻易出错,哪怕差一分,都会拉开巨大的名次差,学生必须得十分小心谨慎。

这也说明了一个本质——只要是一个选拔性考试,考试的难度就主要由选拔本身的比例所决定,而非试题的难度。

那么回到高考,目前 " 双一流 " 高校本科录取率不足 5%。而这才和考试难度直接相关,无论是试题本身如何,目前就只有 5% 的学生能考上顶级大学。

因此,降低高考数学、物理等科目的难度,当然是有意义的,比如让学习过程轻松点,让更多学生不再被难题吓退,也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能有余力关注更广阔的兴趣与素养,而不是被无尽的题海锁死。

但这种 " 减负 " 终究是局部的。只要升学通道狭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分层仍深度依附于学历体系,那么哪怕数学题再简单、物理再直白,焦虑也会被转移到别的地方——比如作文、英语口语、综合素质评价,甚至面试特长。

换句话说,教育焦虑的根源不是题太难,而是 " 渠道太单一 "" 机会太集中 "。

人们总希望教育体系本身可以作出某种调整,可以直接给社会进步提供某种路径。但对教育的期待其实也没法太高,所有和教育相关的命题,本质上都是一种社会机遇的命题。

社会能不能繁荣,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同的现实已经注定了教育会如何进行投射。对于一些宏大命题,教育本身其实做不了什么,更大的文章,终究在这张试卷之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