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运营第七代Robotaxi,小马智行进入“自我造血”阶段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6日 00:03:22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随着新一代Robotaxi投入运营,广州自动驾驶厂商小马智行将结束“投一辆亏一辆”情况,进入“自我造血”阶段。

115日,小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正式在广州、深圳等地投入运营。

基于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方案,小马智行与主机厂合作孵化了广汽埃安霸王龙、北汽极狐阿尔法T5、丰田铂智4X3Robotaxi。根据规划,前两款车型已落地运营,第三款车型将在明年推出。

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投放数量方面,“11月初会从小几十台开始,陆陆续续增加,到年底会有几百台第七代车辆在路上对外运营。”

界面新闻乘坐体验发现,对比现役的第五代和第六代车型,第七代车型做了一定改进,例如开放了副驾位、增加蓝牙解锁功能。

莫璐怡提及,在政策和场景开放上,广州和深圳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前沿环境,广州是最早落地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城市,深圳则最早开放核心城区,目前车辆已经在南山、宝安等城区行驶。

“大湾区还有另一个特别之处,区域内呈现一体化发展,广州、深圳和珠海正在落地自动驾驶互联互通的政策,为跨城市出行需求提供了前提。”莫璐怡说。

去年12月,大湾区四地放开智能网联汽车资格互认,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深圳宝安共同签署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打破了自动驾驶车辆无法跨地区运营、资格无法互认的问题。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试点互认企业之一。

“现在广州也好,深圳也好,获取牌照、车辆检测等结果,不仅是港澳,海外很多机构也会部分认可。从研发落地、不同等级牌照、对外载客到混行试点,广州的模式也成为一种规范。”莫璐怡表示。

每增加一台车都能“养活自己”

今年以来,扩大车队规模和运营范围是Robotaxi行业的投入重点。

与前几代车型比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的最大不同在于打通了商业闭环。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向界面新闻表示,该车型可真正意义上实现运营的盈亏平衡,这使得车辆的投放不再等同于“烧钱”,推动公司实现Robotaxi单位经济模型(UE)转正,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即将成立,“第七代从设计伊始,目标就是实现一个真正能赚钱的车队。”

过往,小马智行并未激进扩张Robotaxi规模,很大原因在于车型的商业模型仍然亏损。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小马智行实现营收2145.5万美元,同比增长75.9%;净亏损为5326.3万美元,亏损幅度较2024年同期扩大72.1%

第七代车型实现边际贡献转正,很大程度来源于其成本下降。相较于第六代,第七代实现了约70%的成本下降。这为大规模投放和商业模式成立提供了前提。

张宁透露,公司战略通常按照三年为周期进行规划,第七代车在2023年就开始内部立项和讨论,“我们会测算一款车的投放,在五、六年的全生命周期里,收入端是多少钱,运营、维护、能源消耗又要花多少钱,再倒推出整车的BOM成本需要控制在什么范围。”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中,计算单元、激光雷达等占了大头。张宁举例,域控制器相较于上一代有80%左右的成本下降,这是无人驾驶的大脑,由小马智行自研,通过车规级芯片实现降本。以计算单元为例,小马智行采用4块英伟达Orin芯片设计出计算单元,成本有大幅减少。

全车规级设计是这一代车辆的一大亮点,所有的传感器、零部件、计算单元、计算芯片都做到了车规级。这些组件被行业广泛使用因而成本大幅下降,也意味着质量更高、寿命更长。这也是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SoC芯片实现L4级全场景自动驾驶的Robotaxi车型。

“但为了让自动驾驶算法能在车规级芯片中跑起来,我们也在算法能力上做了大量优化,对模型进行极致压缩算力虽然是往回收的,不过第七代车辆跟第五代、第六代同样拥有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莫璐怡告诉界面新闻,这是第七代车真正的技术突破之一,以更低成本的硬件实现L4级无人驾驶,这一点类似于年初火爆的Deepseek,表现不亚于ChatGPT,但是算力要求低了很多。

此外,产业链上游降本也传导到下游形成红利。莫璐怡提到,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幅度达到60%-70%

而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相同的设计和产品,其成本还会随着规模上量而下降。张宁分析指,硬件BOM成本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来自规模化生产,从100台车到数百台能够降本70%,而从千台车到万台车还有更多下降空间。此外,规模化运营也能减少成本,一旦跑通了整套车队管理系统,密度增加后能形成规模经济。加上采用车规级设计,车辆长期运营和维护成本也能大幅下降。

根据公司10月更新的港股招股书,Robotaxi车辆规模已增至约720台。到今年年底,车队规模将达到1000台。

Robotaxi在生命周期内能产生正向毛利润,每增加一辆车,至少不会亏钱——这是大规模扩张的核心标准之一。

1000台车为关键节点,张宁认为,这是车队运营盈亏平衡的起点,“意味着一台车背负着自己的硬件成本去打工,每天挣回来的钱,在它的生命周期里是打平的。以1000台车作为起点,每增加一台车都能‘养活自己’。”

进一步开拓城区场景

目前,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在陆续量产下线中。莫璐怡提到,北汽车型已经有300多台下线,广汽也有“小几百台”。接下来车辆部署聚焦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

根据公司第二季度财报,Robotaxi板块增速明显。上半年收入达32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3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78.8%。乘客车费收入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约800%和超300%的同比飙升。

港股招股书显示,从今年年初到10月底,小马智行Robotaxi总单量为42.6万单,累计注册用户数达53.2万人。2024全年小马智行Robotaxi总单量为32.9万单,2024年底累计注册用户数达27万人。

截至1021日,公司Robotaxi规模达到726辆,其中商业运营的Robotaxi202辆,每辆商业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单日营收为27.4美元,而去年底这一数字为13.8美元。

莫璐怡透露,现在Robotaxi每日单量接近20单。今年接下来的两个月,计划以周为单位周期陆续新增运营车辆。相对应的,盈亏平衡的目标是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的时间点。

第七代Robotaxi行驶中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张宁提到,在北上广深之外的地方,目前策略下不会投放自有车辆,会选择跟合作伙伴探索这些新的城市。

现阶段,车辆商业化运营的范围拓展集中在一线城市。从运营端来看,第七代车型按照全场景能力来设计。张宁提到,意味着这一代车型支持普通的城区场景,后续也会逐步往更靠近市中心的区域拓展。像在深圳,车辆已经在南山和宝安等核心城区提供服务。

这也对车辆应对紧急情况提出了更高要求。张宁告诉界面新闻,例如针对行车过程中鬼探头,会考虑通过车内屏幕或扬声器,甚至是摁喇叭,跟外界交互。

针对收费,莫璐怡提及,在广州、深圳,车辆会对标滴滴快车的价位进行收费,整体收费会基于里程和时长两个维度。不同的时间段里,供需存在差异,因此价格可能也略有差异。

“我们不会跟网约车进行低价竞争,希望用户是为高品质出行而买单。所以自身的定价不会做得特别低。”莫璐怡提到,对标市场定价,第七代车型也有意选择了一款价位在15万上下的MPV为标准车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