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规模!宁波银行等上市银行密集赎回优先股,原因有哪些?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6日 17:45:23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面对当前市场利率走低的环境,多家商业银行正悄然掀起一波优先股赎回潮。

11月5日晚间,宁波银行(002142.SZ)公告称,公司拟赎回2018年11月非公开发行的第二期优先股。在此之前,杭州银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长沙银行等已经相继发布公告,宣布赎回其发行的优先股。

“这些被赎回的优先股多发行于2017年至2018年,当时市场利率处于相对高位,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至6.5%区间。而随着近年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银行净息差不断收窄,高息优先股已成为沉重的资本负担。”华南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优先股集中赎回正在重塑银行业资本管理的底层逻辑。短期来看,赎回操作将导致其他一级资本规模阶段性下降,部分银行或面临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边际压力,需要通过发行永续债、可转债等工具及时补充。“这要求银行在赎回时机选择上更加审慎,需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窗口期和自身资本缓冲情况。中长期而言,这一趋势将推动资本工具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

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近期,多家上市城商行密集披露优先股赎回方案。

宁波银行公告称,公司拟赎回2018年11月非公开发行的第二期优先股。该优先股发行1亿股,票面金额100元,按票面金额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00亿元,于2018年11月28日起在深交所挂牌转让。

杭州银行10月20日晚间公告,拟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100亿元规模的“杭银优1”优先股。该行已于2025年8月27日审议通过赎回议案,并获得浙江监管局批准。

上海银行(601229.SH)和长沙银行(601577.SH)计划于12月19日和12月25日赎回各自发行的优先股,规模分别为200亿元和60亿元。

今年7月,兴业银行(601166.SH)就已完成了三期优先股赎回,规模高达560亿元,成为年内银行业最大单笔优先股赎回事宜。6月25日,兴业银行公告称,将“兴业优2”第三个计息周期的票面股息率调整为3.7%。即便如此,该行仍然全部赎回其发行的优先股。

国有大行也积极赎回。中国银行已于2025年3月完成全部境外优先股赎回;工商银行则在2025年9月完成29亿美元优先股赎回。

这些银行的集中行动并非偶然。2014年至2020年间,境内市场共发行了35只银行优先股,募集资金总额达8391.50亿元。而自2019年银行永续债推出后,优先股发行悄然退场,再无新发。

据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解,降低成本是银行赎回优先股的核心驱动力。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至6.5%区间,在当前市场利率下行环境下显得成本高昂。

以上海银行为例,该行2017年12月非公开发行的优先股发行利率为5.20%,2022年虽调整为4.02%,但仍远高于当前新发资本工具成本。

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些优先股大多发行于五年前,目前已进入约定的赎回窗口期。由于这些优先股的票面股息率普遍高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形成了较高的资本成本压力。通过赎回这些高息优先股,并置换为发行成本更低的资本工具,银行能够有效节约利息支出,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曾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前银行业集中赎回优先股主要源于三重驱动力的叠加:

首先是成本优化考量,2015-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6.5%区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这类高息优先股已成为银行资本成本的重要负担;

其次是资本结构调整需求,银行需要优化其他一级资本构成,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转向更灵活、更符合监管导向的资本工具;

第三是市场窗口机遇,近年来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市场接受度提升,发行成本明显下降,为银行提供了资本置换的有利时机。

“此外,部分银行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增强,盈利稳定性提升,也为赎回操作提供了底气。这种集中赎回实质上是银行主动应对经营压力、优化资本效率的战略选择。”曾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补血”方式已变

对银行而言,赎回优先股不仅节约了财务成本,更倒逼其提升资本管理能力。当前,永续债已逐步取代优先股,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主要工具。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0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发行永续债48只,规模合计6304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3只和5412亿元。

从成本上看,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在赎回优先股前一个月新发了300亿元永续债,前5年票面利率仅为2.09%,而该行赎回的优先股中票面股息率最低的也有3.70%。

东北某农商行部门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永续债相比优先股具有发行效率高、投资者范围广、交易便利等多重优势,且由于存在免税效应,实际融资成本更低。”

曾刚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后优先股时代,银行资本补充将呈现"永续债为主、多元工具并举、内生增长为基"的新格局。永续债将成为其他一级资本补充的首选工具,其免税优势使实际成本较优先股低约1-1.5个百分点,且发行机制更灵活,已获得保险、理财等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二级资本债将继续承担二级资本补充的主力角色,其成熟的市场机制和相对较低的发行门槛使其保持吸引力。

不同类型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当前,银行业资本补充呈现出"分层施策、工具多元"的特点。国有大型银行主要依托政策支持,通过特别国债注资和定向增发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并积极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以满足国际监管要求。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则更多运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市场化工具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部分银行还通过配股、可转债等途径增强核心资本实力。

相比之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地方政府专项债、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内部利润留存等方式来夯实资本。

曾刚说,中小银行可能更多借助地方政府专项债、战略投资者入股等外部股权融资渠道。总体而言,未来资本补充将更加注重成本与效率的平衡,资本管理将从工具选择向全面经营管理深度延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