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韬志略|美印签署十年防务框架协议,合作意愿迫切但面临挑战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9日 08:54:19

热点新闻:据参考消息网11月3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10月31日在吉隆坡举行会谈后,正式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期防务框架协议,计划通过定期军事演习、情报共享、工业合作以及与地区和全球伙伴的战略协调联合机制,持续扩大双方防务关系,同时强化两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标志着两国战略关系更进一步。

点评:美印签署十年防务框架协议并非突然产生的合作成果,而是两国长期防务关系发展的新阶段,既体现了双方在印太地区战略利益的契合,也显示了超越短期贸易摩擦的长远战略考量,同时也对地区安全格局也将产生多层面、深层次的影响。从未来发展来看,尽管该防务合作框架为美印关系设定了发展方向,但由于两国在一系列地区与全球问题上存在深刻战略矛盾,同时受到技术障碍、工业基础、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其合作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美印海军举行联合演习

构建更为制度化防务合作框架

此次美印签署十年防务框架协议,其背景可追溯至今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访美期间,双方领导人宣布计划于年内签署新的十年期《21世纪美印主要防务伙伴关系框架》这一共识。7月,印度外长贾伊尚卡尔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华盛顿会晤后,这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即便是当前两国面临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贸易紧张关系也未受影响,表明了双方对安全合作事项的高度重视。

从合作内容看,此次协议涵盖范围广泛且具体,延续并扩展了2015年签署的美印防务关系框架以及2023年5月达成的美印国防工业合作路线图,包括加强军事行动协调、提升信息共享水平、深化技术合作、推动共同研发与生产等多个维度。根据协议,美印将通过“增强协调、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提升两国军队的互操作性和联合行动能力,使得两国军队能够更“无缝地协同作战”,同时将合作扩展在地区多边机制,通过定期军事演习以及构建地区和全球伙伴协调联合机制等,强化两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在印太地区特别是印度洋区域形成更为紧密的安全协作网络。此外,协议还特别强调在新兴安全领域的合作,如网络空间、外太空和人工智能等,反映了双方对未来战争形态和安全挑战的前瞻性考量。

总体上来说,该协议为未来十年美印两国伙伴关系的“转型与拓展”提供了统一的政策指导,并以此构建了更为制度化的合作框架。而随着美印防务合作深化,将可能吸引更多地区国家向这一合作网络靠拢,如协议签署后美国国防部长相继与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国防长会面,讨论加强安全合作,这种趋势将可能使地区安全架构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双边与多边安全网络与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并存的局面,对现有地区力量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印度近十年向美国购买了反潜巡逻机、运输机、武装直升机等不少武器,图为印度购买的美制P-8I巡逻机。

双方战略意图互有所求

美印十年防务合作协议的签署源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双方各自的国家利益需求,不仅反映了两国在战略、安全与经济层面的多重考量,也展现了双方超越短期分歧、追求长期战略利益的政治意愿。

对于美国来说,此次签署十年防务框架协议是其“印太战略”深化实施的关键步骤。尽管美国此前对印度商品征收50%关税导致两国关系紧张,但美方似乎有意将防务合作与贸易争端分别处理,确保战略合作不因经济摩擦而受阻。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明确表示,该协议将加强“协调、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同时推动实现“地区稳定与威慑”,折射出美国希望通过与印度构建更紧密防务合作关系,以实现在印太地区维持力量平衡,应对竞争对手日益增长影响力的战略意图。

此外,美国承诺向印度出售包括F-35隐身战机在内的巨额军事装备,也表明美国正将印度视为安全领域的重要伙伴,希望通过技术共享与装备转移将印度更深地纳入其地区安全体系。

从印度视角来看,签署十年防务协议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通过与美合作,印度希望实现三个核心目标:一是获得先进防务技术,提升自身国防现代化水平;二是在北部边境地区形成所谓的军事优势,缓解边境压力;三是增强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控制能力,实现所谓“净安全提供者”角色。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将签署该协议称为“我们日益迈向战略趋同的信号”,将“开启伙伴关系的新十年”,这一表态体现了印度在保持“战略自主”传统的同时,正在向更为务实的外交政策转变。例如,虽然印度长期依赖俄罗斯武器和价格优惠的石油,但近年来寻求供应商多元化和扩大国内生产,其进口俄罗斯武器的规模已在逐步缩小。

印军装备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印签署十年防务框架协议,也与两国国内政治议程形成了微妙互动。对美国而言,在经历从阿富汗撤军等战略调整后,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有助于维持其在印太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力。对印度而言,在莫迪政府持续推进“自力更生的印度”战略背景下,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本国国防工业水平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这种互动既体现了美国希望印度在地区安全中承担更多责任的期待,也满足了印度对技术转移和本土化生产的诉求,凸显了双方在各自战略需求上的务实妥协与创造性对接。

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虽然美印签署十年防务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国安全关系设定了长期发展轨道,但由于两国在地区与全球问题上存在深刻战略矛盾,使其未来合作仍面临诸多内在与外在的制约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美印防务合作的深度发展始终受到两国间战略信任不足与核心利益分歧的制约。美国希望印度成为其“印太战略”的支柱和遏制中国的生力军,但绝不希望印度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力量,这与印度的地区雄心存在潜在冲突。印度始终坚持其“战略自主”传统,追求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国家,与美国深化防务关系更多的是想借助美国技术实现武器本土化生产,而不是成为美国正式盟友,因此在与美国发展防务关系的同时,仍保持与俄罗斯的密切军事合作,并拒绝在乌克兰危机中选边站队。

此外,美印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印度希望美国在所谓的“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问题上与印度站在一起,但美国出于反恐需要,仍与巴基斯坦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同时对印度致力于发展与伊朗等受美西方制裁国家的关系极为不满,这些都可能成为美印防务合作深化的障碍,影响双方在更广泛战略问题上的合作。

其次,美印防务合作在技术与工业领域合作面临诸多结构性障碍,包括两国政府部门程序对接、国防技术转让和印度自身承接能力等制约因素。印度希望通过“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等机制,实现国防技术的吸收与本土化生产,最终建立自主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而美国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而非帮助印度发展经济,同时希望通过技术转让逐步影响印度的对外政策走向,这种目的差异性使得双方在技术合作深度与范围上难以达成一致。

此外,技术转让壁垒、国防采购官僚程序以及印度制造业基础薄弱等因素也都制约着双方防务工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尽管美国已批准通用电气公司与印度公司联合生产F414发动机,并向印度出售31架MQ-9B无人机,但这类合作案例仍属少数,且推进速度不如预期。这些技术性难题将成为未来美印十年合作框架落实程度的关键考验。

最后,美印防务合作的未来发展还受到外部环境和多边机制的复杂影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印合作始终面临俄罗斯因素的干扰。虽然随着印度寻求供应商多元化和扩大国内生产,其进口俄罗斯武器的规模已在逐步缩小,但俄制武器在印军装备体系中仍占相当比重,维持与俄罗斯的防务关系对印度来说仍具重要战略价值,这一现实导致印度在与美国发展防务合作时,必须谨慎平衡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方。

从多边机制看,美印防务合作与美日印澳“四边合作框架”等多边机制存在互动关系,后者的效率与功能也影响着美印双边防务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东盟国家对美印强化防务合作的态度,以及东盟中心地位在地区架构中的变化,也会间接影响美印合作的外部环境。更需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印太战略”能否持续以及美印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心里没底”,这种不安全感也可能影响印度对美防务合作的长期投入与战略信任,从而使得未来两国防务合作很可能呈现有限深度合作特征,即在具体项目和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难以达到盟友级别的全面整合。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