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吴大羽添画的水杯,引发了一场展览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9日 12:48:22

70年前,吴大羽先生在其学生张功慤先生所绘小男孩桌边,寥寥几笔,添上了一个水杯。这件师生妙手偶得的画作《男孩与玻璃杯》近日在上海引发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艺术展览——“杯水-流动的盛宴”。

吴大羽张功慤师生合作的《男孩与玻璃杯》是上海嘉定明徹山房艺术空间“杯水-流动的盛宴”展览的第一件作品,说起这一画作,缘于现代知名画家张功慤(1924年-2020年)。

《男孩与玻璃杯》  吴大羽 张功慤  1956 布面油画

张功慤1948年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吴大羽(1903-1988)等现代艺术先驱,与赵无极、吴冠中为同窗。20世纪50年代起,张功慤入住上海五原路一栋三层老式洋房。这里距离其老师吴大羽在上海延安中路的居所不远,成为二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艺术避风港。

吴大羽时常来到张功慤位于二楼的画室,据张功慤夫人回忆:“吴大羽时常来他们在五原路的家。他们在三楼的工作室里谈论艺术、创作作品。即使在楼下,也能听见他们谈得很开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张功慤甚至为吴大羽准备画具,陪同写生观影,成为吴大羽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张功慤对吴大羽充满敬意,他曾动情地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羽师也。’”

吴大羽也十分珍视赞赏这位学生。而此次展出的师生合作的《男孩与玻璃杯》正是这段师生情的珍贵见证:1956年,时年30多岁的张功慤在上海五原路84弄22号楼二楼的旧居画了一幅画作,身着白衣的小男孩趴在桌上,在小憩中沉思,而作为老师的吴大羽先生后来补上了寥寥几笔,为画作添上了一个杯子。

画作见证的,不仅关乎师道传承,更见证了两个艺术家在特殊年代对艺术本质的坚守。

上世纪80年代,吴大羽张功慤师生合影 

吴大羽教导学生时曾说:“绘画需要的是领悟,不是画笔上的技巧,不要去画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脱”。

“吴大羽添画的杯子和小男孩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构成了画面的双重主体,杯子自然地分割了画面,创造了层次感,也赋予了静态画面流动的时间感。”年轻的策展人尹骥阳说,“吴大羽对中国现代艺术影响深远,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张功慤都是他的学生,这添画的杯子很有意思,我们就想以此为由头策划一个展览。”

展出现场的《男孩与玻璃杯》 (左一作品)

据主办方介绍,“杯水-流动的盛宴”当代艺术作品展以日常可见的任意种类的杯子为题,以当代艺术为媒介,意在讨论当代社会的流动性与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瞬间生活”。当代人个体被固定在社会角色中无法抽离,但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每时每刻都在流动。

“杯水-流动的盛宴”展出现场

“杯水-流动的盛宴”现场

“杯水-流动的盛宴”现场展出的杯子画作

此次展览由由知名评论家张立行、徐明松担任学术主持。展览阵容囊括了吴大羽、张功愨、闵希文三位生活在上海的现代主义先驱,也邀请了周长江、伊灵、庄艺岭、季平、唐伟华、蒋奇谷、花花、徐善循、杨建勇、汪家芳、俞中保、陈翔、刘春杰、丁设、施政、汪东东、余启平、洪健、赵宏、奚耀艺、顾村言、曾泽元、蒋吟、海铨、Marc Truckbrodt这些活跃在当代艺坛的艺术家们,所有艺术家均以杯子为题材进行创作,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作品题材包括油画、水墨、版画等。

展出现场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水杯是一个普世符号,象征着个体在高速社会流动中亟需的‘暂停’与补给。”策展人说。

事实上,展出的不少作品正可以见出创作者对于当下的沉淀与思考,一杯水,一杯茶,见出的是一份淡然自在处,也在共鸣着吴大羽张功愨师生在特殊年代对艺术本质的坚守。

——————

延伸阅读|尹骥阳 :与水杯一起,在流动中成为自己

在永恒流动的时代,我们何以安放自身?

1956年,张功悫先生在五原路84弄22号楼二楼的旧居写生时共同完成的画作,一幅静物画,身着白衣的小男孩趴在桌上,在小憩中沉思。画面左侧一只玻璃杯静置在棕褐色的桌子上,与小男孩共同构筑了一个静谧时空。张功慤先生在写生时画下了小男孩,作为老师的吴大羽先生寥寥几笔,为画作添上了一个杯子。杯子和小男孩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构成了画面的双重主体,杯子自然地分割了画面,创造了层次感,也赋予了静态画面流动的时间感。

水杯,一个再日常不过的物品,普通且平凡。但当水注入的每一刻,他就成为了自己。在生活中,水杯的存在暗示了一种在忙碌生活中的短暂停歇。这远超水杯的物理属性,不单是肉体上的放松,很多时候也是精神上的释放。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水杯是一个普世符号,象征着个体在高速社会流动中亟需的“暂停”与补给。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水杯也是一个媒介,水杯的物理形态是静止的,却承载流动的液体——这种矛盾隐喻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个体被固定在社会角色(职业、身份)中,但内在的思想、情感始终流动,甚至每一刻每一秒都在流动。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当代社会的流动性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和“瞬间生活”,信息,人口,资本,文化迅速变化,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流动。在变化与压力之中,人们会感受到疲惫与迷失。我想画中人物的沉思状态正是这种流动性的真实写照,一个个体将自身暂时抽离出外部世界的喧嚣,尝试寻找内在的稳定。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这是一个充满了流动的时代,海明威在其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描绘的巴黎,是时空的流动,精神的流动,生命的流动。一百年后的今天,流动性又一次加速,我想在这个时代永不停歇的物质与精神流动中,寻觅到片刻内心的静止或是思考的顶峰。

与水杯一起,在流动中成为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