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推从“人防”到“智防”,我国应急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监测预警平台融合AI大模型,可对全国灾害风险实现“秒级研判”,总部指挥调度中通过“久安”大模型可实现“秒级指挥”;在湖北襄阳,电气焊机 “一芯一码一平台”可实现动火作业智能化监管;在山东,济南市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通过智能化改造,可实现全程无人化自动托盘快速输送应急救灾保障物资……
近日,在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在湖北、山东等地基层一线采访中,见证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智能化变革。以AI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从“人防”到“智防”,让“事前预防更严密、应急处置更高效”从愿景照进现实。
AI+风险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澎湃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在湖北襄阳、武汉,山东济南等地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AI+风险预警”已成为推动各地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重要手段。
在安全生产领域,近年来湖北襄阳以AI赋能,风险防范水平不断提升。在动火作业领域,襄阳在湖北省率先探索动火作业智能化监管,研发应用电气焊机 “一芯一码一平台”(焊之芯、安全码、“襄安无事”监管平台),运用“襄安无事”监管平台正在实现对电气焊作业实施智能管控。道路交通领域,襄阳依托智慧交通平台,搭建了“两客一危一公交”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用场景,实现对襄阳全市496台班线客车、515台旅游客车和1430台危险品货车全天候监控,襄阳市“两客一危” 车辆合规率位居湖北全省前列。消防领域,襄阳探索实践“智慧用电”,24 小时监测电气设备实时运行情况,有效破解了电动车“入户充电”、电气设备“带病”运行等难题。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在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地化开发,建成了湖北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负责人黄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通过该平台,可对动火作业环境进行监测,实现对化工企业特殊作业管控,将传统的“人防”升级为“智防”。
黄洋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园区)、企业五级的监测预警平台体系,并整合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和9类监测手段,形成“空天地人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湖北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相关情况。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摄
“应急管理的核心在于‘防’,而数据要素的加入,正在让‘防’变得更加精准、更加主动。”黄洋表示,目前,该平台体系已将5601家危化品、非煤矿山、冶金钢铁、深井铸造、烟花爆竹等高危企业,1.6 万余处洪涝、地质、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纳入监测。利用90亿参数级的AI分析算法,平台可自动对可能造成事故灾害的诱因、后果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处置建议,实现风险隐患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
自去年8月上线以来,平台监测到24199起风险事件,异常事件闭环处置率达97.2%,确保了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今年10月底,该平台“数智赋能安全生产——湖北省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体系”项目,还在北京举办的2025年全国“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中,夺取应急管理赛道全国一等奖。
在山东,济南市2022年8月就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城市安全运行数字化建设,重点打造“1+3”城市安全运行体系。其中,“1”即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挥中心;“3”即构建技术标准规范体系、风险监测感知体系、安全运行机制体系三个核心支撑。
去年10月,济南市部署了包含21个专题应用系统、7个支撑中台、5个综合应用子系统的监测预警指挥平台,济南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中心正式启用。通过统筹地基、空基、天基监测资源,济南构建形成了“天眼看全局、空巡查隐患、地感知细节”的智慧监测闭环,初步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网络体系。
当前,济南在“地基”方面实现7x24小时持续监测;在“空基”方面,聚焦森林防(灭)火、防汛、地质灾害等领域,部署建设完成了28套无人机智能机库,有效填补部分复杂地形和偏远区域的监测盲区,并与空军建立战时空域联动机制,确保了灾情、险情无人机应急飞行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在“天基”方面,引入12颗红外卫星、7颗雷达卫星,利用卫星高频次、广覆盖优势,持续开展对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等领域风险周期性监测。
山东省济南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南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中心相关情况。
济南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济南市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启用以来,累计接收系统报警2万余次,经综合分析研判形成预警信息688条。今年以来,系统监测发现林区火情48起,均在发生初期实现“秒级感知发现、精准快速传递”,有效避免了风险态势升级,推动了济南森林防灭火工作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防预”的智能化转型。
据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副司长王成磊介绍,应急管理部已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并进行全国推广应用。平台共享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草、地震等部门164类1.95亿余条实时监测预报预警数据成果,接入了气象决策、水情会商、森林草原火险、天眼卫星、危险化学品、煤矿、尾矿库等30个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并可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预警评估方法,为灾害监测、灾害预警和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对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撑。
当前,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对台风、洪涝、城市内涝等灾害的监测预警准确率已提升至70%左右,并可提供未来3小时短临预报预警、地质灾害点上告警,以及实时监测大江大河超警超保等。
王成磊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上报121.6万余条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各地上报的洪涝、地质、风雹等避险避灾典型案例近1000起,确保了3万户12万余人免受威胁。防范应对强对流天气能力得到大大提高,2025年前三季度,与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全国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4%、19%。
今年9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在理念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提升,就是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AI+应急处置:从“各自为战”到“一体联动”
除了AI赋能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外,“AI+应急处置”也在应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在随团采访中了解到,依托智慧化的监测预警平台、物资信息数据库等,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纵向与系统内上下级机构、横向与其他相关部门,均实现协同、联动,由“各自为战”转为“一体联动”,大大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效率。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负责人刘毅表示,聚焦“智慧应急”,湖北全面汇聚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部门、林业等17个横向部门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结果等基础数据;接入大量感知数据,其中企业监测点5万余个、地灾隐患点1.65万个、水利河道站点1400个、水库监测站点6100个、雨量站8600个的动态实时数据。还接入了生产企业、“雪亮工程”、交通旅游、铁塔高点等50余万路视频数据,并结合项目建设新增370套火险监测站、1820台高点监控,实现65个森林防火重点县、98个中高风险区视频监测全覆盖,构建了强大的风险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数据底座。
通过湖北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可实现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督办、评估六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以安全生产为例,一旦监测到异常,系统无需人工干预,就能通过大模型快速研判,生成红、橙、黄、蓝四级预警信息,并将包含风险详情、风险等级、风险成因、处置措施的事件工单的信息,通过系统消息和短信两种方式推送到省市县园区企业相关系统和监管人员手机,提醒其进行处置。”刘毅说,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收到预警信息后,一小时内要在移动APP上反馈风险处置时限,省市县园区可以在平台上看到企业响应的时间和处置的时限。企业经过现场核查,如果存在问题,在反馈的处置时限内,在移动APP上启动隐患整改流程,整改完成后信息会同步到平台,这样风险处置流程就完成了。
“如果企业响应和处置超时,按照园区、县、市、省逐级进行督办,每一级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督办,直至事件处置完成。”刘毅补充道。
类似的,澎湃新闻记者从山东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拥抱数智化技术,山东省应急指挥中心已接入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水情信息服务系统、应急气象服务平台、山东省海洋预警预报综合信息平台等41个涉灾涉险行业领域的系统,实现信息直报、分析、预警、指挥等功能。
同时,为配合应急处置,做好保障工作,山东全省16个市、136个县全部成立了应急物资保障组织领导机构,目前已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部门单位密切配合、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保障组织体系,通过AI赋能,进一步提高了应急处置与保障的速度和效率。
济南市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在济南市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澎湃新闻记者看到,1号仓库内,帐篷、棉被、棉大衣、毛巾被、折叠床等应急物资有序摆放在储存架上。
据济南市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应急物资管理部副部长王刚介绍,济南市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去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存储面积1.6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存储有20类36万件应急救灾物资,具备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生活类物资保障能力。目前,该基地一层正在进行智能化密集存储区域改造,改造完成后,配合AGV无人叉车可实现全程无人化自动托盘输送货物,出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下河乡以“中心+站+点”的标准,打造了1个应急综合中心、3处村级应急救援站、N处村级应急救援点,构建起了“1+3+N”智慧型全覆盖联动式应急综合服务体系。
“今年8月,有孩子在潮河边玩耍时发生了溺水事件,我们从接到救援电话,到把溺水的孩子成功救起,前后共花了不到15分钟。”下河乡党委书记李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依托综合应急智慧指挥中心,下河乡建立了“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工作模式,涵盖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平安建设、武装力量等模块,真正使基层救援工作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而在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据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璐介绍,考虑到冬枣树大棚多,火灾压力大,该镇建立了消防站、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援点,配备了救援队和24小时值班人员,可实现1分钟接警、10分钟到达、15分钟内开展施救。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卢家村储备的应急物资与救援队员。
滨州市应急管理局规划和物资科科长方振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滨州不仅在山东省率先制定了地方标准《乡镇级应急物资配备指南》等,而且搭建了市、县、乡物资信息数据库,探索建立了“一镇一库”“一社区一库”的物资保障“区块链”,通过智能动态调派,构筑起了10分钟极速物资保障“救援圈”。
国家层面,澎湃新闻记者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组建了国家应急指挥总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全面加强了“防”的工作,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同时,我国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与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部保持24小时音视频联通,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也基本建成,基本实现省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储备满足应急响应所需物资。
未来,人工智能还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10月16日,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魏平岩在应急管理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不仅能通过AI快速识别、排查、预警各类灾害、风险,而且能在应急指挥总部指挥调度中实现“秒级指挥”。
魏平岩表示,“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应急管理信息化的主战场,我们将大力推动‘久安’大模型应用,加速构建应急管理新质战斗力,促进应急管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变革,加速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