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再来听评弹,评弹版《菜肉馄饨》也包好上桌了
就在电影《菜肉馄饨》首映后两天,上海评弹团的中篇评弹《菜肉馄饨》也同时包好上桌了。11月8日、9日晚,刚刚“出锅”的评弹版《菜肉馄饨》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开启了热气腾腾的首演。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首轮两场演出反响热烈。电影上映的热度叠加评弹观众和上海市民的高涨热情,兰心大戏院里充满浓浓的上海城市氛围。

兰心大戏院上海氛围浓厚
“我们也没想到评弹和电影会几乎同步。”上海评弹团团长、也是评弹《菜肉馄饨》制作人高博文演出后有些兴奋地感慨,“这个作品我们创作了两个月,本来计划电影上映在先我们在后,但没想到这次几乎同步。现场观众很多都刚看完电影。昨天看完评弹首演又有人来二刷,还有不少观众从长三角甚至香港赶来。剧场里有笑声也有哭声,反响非常好。”

演出后观众排长队签名
就在两场评弹演出的白日间隙,电影《菜肉馄饨》还在兰心大戏院插空举行了一次放映。在电影里客串出演“高医生”的高博文,出现在电影放映后,他还在评弹首演开场前,现场念了一首打油诗预热,点燃剧场氛围:“馄饨翻花头,实在有吃头,电影拍得好,评弹有听头”。

高博文在开演前以打油诗热场
而在当晚,包括编剧和导演在内的电影主创也悉数来到了评弹首演的现场观看演出。高博文说大家反馈热烈,“编剧导演都觉得,评弹独具优势,演出了电影因为篇幅和形式没能表现的东西”。
从银幕到舞台,一部作品有了两种形式,这一切最初都缘于高博文和《菜肉馄饨》的缘分。原著作者金莹作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编导,和高博文早在十几年前就因为沪语专栏《闲话上海滩》合作相识。在参演电影版期间,高博文敏锐意识到这一题材与传统评弹艺术的契合点,曾经以《高博文说繁花》将金宇澄小说搬上评弹舞台的他,当即决定购下版权,将小说搬上评弹舞台。
《菜肉馄饨》的故事始于一位退休父亲老汪为儿子物色婚恋对象勇闯相亲角的旅程。这位典型的“上海爷叔”骑着自行车穿行于菜场市集,为儿子精心准备一碗菜肉馄饨,却意外在公园相亲角遇到另一种海派人生。

演出现场
电影版演员阵容集结了半个上海滩熟面孔。而这一次的评弹《菜肉馄饨》由上海评弹团原副团长、一级演员徐惠新担任编剧及主演,并集中了郭玉麟、毛新琳、周慧、陶莺芸、朱琳、徐一峰等评弹中坚力量,将上海市井生活的画卷以传统评弹艺术全新演绎。

演出现场
在高博文看来,《菜肉馄饨》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对“新老年人”尤其改革开放一代上海老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呈现。这既是一部充满上海烟火气的都市轻喜剧,也是一曲唱响代际和解的温情诗篇。
评弹版为此特别强化这一主题,通过传统曲艺的幽默表达,展现公园相亲角的热闹场景、菜场里的人生智慧,以及两代人从误解到理解的温情过程。

演出现场
编导徐惠新要求演员向喜剧靠拢,说表要轻松,尽可能噱一点。演员不仅跳进跳出,而且一个人扮演多角,他们在舞台上有更加自由的舞台调度,在苏州方言和沪语之间自如切换来。诸如第二回书中,演员徐一峰就演绎了五个不同类型的角色。
而音乐设计上既是三弦琵琶的经典配器,又加入了评弹曲牌中的乱鸡啼、山歌调等,关键情感段落则有观众耳熟能详的蒋调、俞调、丽调等。舞台视觉则通过简约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将观众带入国际饭店、福州路老半斋、人民公园等充满上海记忆的空间。

演出谢幕
“我们这次演出,观众都觉得很新颖。虽然形式上我们还是中篇评弹的回目式经典结构,舞台上也是一桌三椅。但是叙事的节奏,表达的方式,包括说噱弹唱,都有很多更贴合现代人语境的变化,会借鉴一些当下的网络用语,用当下时代的对话方式。”高博文表示,“所以观众看完,都觉得接地气、有上海咪道。两个多小时转瞬即逝。”

演出现场
“馄饨碗里沉浮事,尽是人间悲喜诗”,舞台上三弦轻拨,吴侬软语演绎起菜肉馄饨的讲究和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唱出了上海的市井风情和人情冷暖。这是一次电影和评弹的双向互动,也是一次海派文化的双重奏鸣。

评弹《菜肉馄饨》文创周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