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市重庆,又“升级”了
行政区划调整,又来了。
上海、天津之后,重庆出手了。
日前,国家正式批复同意重庆行政区划调整,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 三区合一 " 设立两江新区。
新设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个以 " 新区 " 命名的行政区。
调整之后,重庆全市从 38 个区县变成 37 个区县,中心城区则由 9 区变成 8 区。
这也是继上海闸北静安合并、成都合并简阳、济南合并莱芜之后,超大特大城市迎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区划调整。
虽然不涉及外延式扩张,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空间整合,仍可视为" 内涵式扩容 "。
三区合一,比撤县设区更进一步,都是做大主城区、做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调整之后,新两江新区面积约 1360 平方公里、人口约 352 万,GDP 高达 5182 亿元,直接晋级中西部经济、人口双料第一大区。
此前,GDP 十强区几乎都是东部地区的天下,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北京朝阳区、天津滨海新区位居前五。
两江新区的设立,意味着中西部正式崛起 5000 亿强区,在各大区县中可位列第 13 位,与深圳宝安区、青岛黄岛区处于同一区间。
如果将重庆视作一个省,地跨 21 个区县的主城都市区可视为 " 省会 ",而两江新区又是最大的发动机。
正如有论者所言,大两江新区的诞生,标志着重庆步入 " 强省会 " 时代,并非没有道理。
从 " 经济功能区 " 到 " 行政区 ",跨越有多大?
相比晋级中西部第一大区,这一轮调整更大的意义在于,完成从 " 经济功能区 " 向 " 行政区 " 的跨越。
作为19 个国家级新区之一,此前的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一样,都是 " 经济功能区 "。
不只是国家新区,我们经常听到的经开区、高新区,都属于经济功能区,如广州开发区、四川天府新区、武汉经开区、西安高新区等。
这些经济功能区,少部分与行政区重合,"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如广州南沙区与南沙新区、青岛黄岛区与西海岸新区等。
但多数新区,地跨不只一个行政区,形成交叉重叠格局,部分国家级新区甚至覆盖两个地市,如陕西西咸新区、江西赣江新区等。
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区别有多大?
行政区是一级政府,拥有正式行政编码,配备四套班子,有着完整行政管理权限。
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重庆渝中区、成都锦江区、杭州余杭区等,都属此类。
经济功能区,多以经济功能为主,或以工业发展为主,或以对外贸易为主,或以科技创新为特色,但户籍、公共服务等社会事务则由所在行政区管辖。
经济功能区的设立,在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上独一无二,堪称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不过,在部分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交叉,会导致条块分割、职责边界不清、空间碎片零散并存等问题。
如此前的两江新区,地跨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实行 "1+3" 联合开发模式。
这在一开始还不成问题,但随着经济壮大,经济区和行政区割裂,管理重叠与管理真空并存的情况不时出现。
开发区,产业强大但城市功能欠缺,成为发展的新阻碍。
就此而言,推动经济功能区向行政区转型,就有了必然性。
正如当地官方所说," 开发区完成要素集聚后,必须通过空间治理重构、功能层级跃迁、区域发展协同,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先后于 2006 年、2009 年完成这一跨越,变成名副其实的行政区。
这一次重庆跟随其后,释放出新的信号。
三大新区外,我国还有 10 多个国家级新区以及数百个经开区、高新区,未来会否推动行政转型,我们拭目以待。
城市外延式扩张,还有没有机会?
2022 年以来,我国已有多年未进行大范围行政区划调整。
不说城市合并、区县合并,就连常态化的撤县设区、撤县建市都在全面放缓。
最近的一轮城市合并,还是 2020 年,长春合并县级公主岭市,为强省会外延式扩张拉开大幕。
最近一轮撤县设区,还是在 2022 年前后,此后只有新疆、西藏零星地区撤县建市,再无大范围落地的案例。
究其原因,顶层会议要求 " 行政区划整体保持稳定 "," 做到非必要的不调、拿不准的不动、时机条件不成熟的不改 "。
随后,国家各部委三令五申,要求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防止盲目扩张都市圈规模。
毕竟,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都涉及人员调动、部门合并、地名更改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然政策越来越紧,但若以做强核心竞争力为依归,同时精简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区划调整仍有必要性。
近日发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顶层文件强调:
推动中小城市结合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可见,城市大合并短期失去可能性,但区划调整仍旧大有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