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购物车”:明清文人笔记里的奇物清单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11日 16:06:37

又是一年“双十一”,尽管折扣力度不如以往,但“双十一”早已成为消费社会的符号。近些年,带货主播更是作为新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引人瞩目。其实,若将明清文人的笔记视为一本本尘封的“测评合集”,我们会发现,一个同样令人惊叹的“好物世界”正等待开启。在那个没有电力与芯片的时代,古人凭借对物理、机械乃至化学的洞察,有时又或者是基于坊间传说或惊人想象力,留下了许多有关功能奇特、巧夺天工的“神仙造物”的记录。这些记录便是那个时代的“黑科技”与“好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购物车”,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新奇的物件儿吧!

1.鸳鸯砚

魏国公家一对鸳鸯砚甚奇,两砚并处,则砚水自流,光彩润泽,分则与常砚无异。

鸳鸯砚(图片由AI生成)

这对奇砚出自明代学者刘玉的《巳疟编》。这部笔记著作内容驳杂,涵盖了作者的生平事迹、官场见闻、各地风俗、异闻轶事等,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超自然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鸳鸯砚”的机巧不在于雕工,而在于其“互动性”。它必须成对出现,一旦“两砚并处”,便能“砚水自流”,并且“光彩润泽”。这解决了书写时反复添水的烦琐,堪称文房中的“智能供水系统”。这种“合则生津,分则如常”的特性,无论背后是利用了精妙的物理吸湿机关(如温差冷凝或毛细现象),还是仅仅寄托了“成双成对”的美好想象,都充满了令人叹服的巧思。

2.奔䱐膏

奔䱐,一名瀱。非鱼非蛟。色如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顶上有孔通头。气出吓吓作声。必大风。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照欢乐之处则明。即江豚也。

这则奇特的记载出自明初学者叶子奇的《草木子》,在更早的笔记中也有记录。《草木子》这部著作包罗万象,旁及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与奇闻异事,书中不乏对诸多新奇物件、珍禽异兽及其独特属性的生动记载。

奔䱐膏,堪称古代的“智能氛围灯”。古人发现,用江豚(即奔䱐)的脂肪炼成的膏油,点燃后具有奇特的情绪感知能力。其机巧在于,它能自动判断场合:当用于“照读书纺绩”这类严肃劳作时,灯光便会“辄暗”;而当用于“照欢乐之处”时,灯光又会“则明”。这种能与环境气氛智能互动的特性,其背后的原理已不可考,但读来十分有趣,也许是心境好坏,所感受到的灯光也随之变化,或是有什么奇特的气流或气味反应机制吧。

《草木子》,中华书局,1983年版

3.乌贼鱼墨汁

乌贼鱼墨汁。为书如淡墨。有为伪券以谎人者。当知之。经年墨消。

同样是在叶子奇那本充满探索精神的《草木子》中,还记录了一项古代的“黑科技”。古人早已发现乌贼墨汁的化学不稳定性,用它书写,“为书如淡墨”,但其真正的“功能”在于“经年墨消”:过了一年,字迹自动消失,只留空纸。叶子奇于是敏锐地指出了这种“机巧”的B面,“有为伪券以谎人者”,特意提醒世人要警惕这种用“消失墨水”制作的限时契约,堪称明代的“防诈骗指南”。

这无疑是武侠小说中“密信”的绝佳材料,不知是否已有武侠小说作者注意到并运用起来?

4.鬼功毬

尝有象牙圎毬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数重,皆可转动,故谓之鬼功毬。或云宋内院中作者。

此物出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这部书可以看作明初的“收藏家指南”与“鉴宝圣经”,作者以“格物致知”的精神,详细辨析古铜、古画、珍奇异石等十三门类古玩的真伪优劣。读它,就像是听一位资深鉴定师在耳边低语,揭示那些“非人功”的奇迹。

“鬼功毬”即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象牙套球”。其“机巧”达到了微观的极致:工匠竟能在一个实心的象牙圆球上,通过一个“中直通一窍”的小孔,运用特制工具向内逐层雕刻,最终做出“内车数重皆可转动”的同心镂空球体。这种技艺在古人看来已经超越了人力范畴,只能归于“鬼神之功”,故惊叹地称之为“鬼功毬”。它所展现的,是古代工匠惊人的想象力和精湛技艺。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象牙套球

5.自行洋人一套

粤督昭信伯李备进自行洋人一套,仿偃师遗意也,奁广仅盈尺,高稍过之。启其鑰,有黄发婢辟门而出,逡巡复入,携出一椅一几,几上置多盛盘,文房悉具。安置甫毕,奁中一碧眼夷官,闯然来就坐,婢为磨墨展纸,碧眼人握管作‘万寿无疆’四字。婢献茶一杯,夷官饮之,乃起入奁,婢捡点既尽,亦敛身入,而门自铿然闭矣。后昭信以进,御需用国书,尤为得体。呼承办两道科改之两人,以羽纱裹首,缚之数匝,携手步层楼,竟夜跃然曰:“得之矣!”乃增小轮一规,并拨易发条数处,夷官所写已成清汉合璧。谓智出于脑,须缚之急,乃能构思,何其神也。

这件奇物出自清代许仲元的《三异笔谈》,书名“三异”即取“异人、异事、异物”之意。这部笔记不负其名,充满了对精巧机械、西洋奇器和超常现象的生动记录。它就像晚清版的“黑科技”测评报告,为当时的读者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奇的世界。

这件奇物来自西洋,在一个一尺多高的盒子(奁)里,上演了一出完整的自动化戏剧:黄发婢女出门、布置桌椅文具;碧眼夷官登场、握管写字(“万寿无疆”);婢女再奉茶,最后主仆依次退回盒中,门自动关闭。其“机巧”远不止于此,它甚至具有“可编程性”——工匠通过“增小轮一规,并拨易发条数处”,就成功将其书写的“万寿无疆”改成了“清汉合璧”。这种复杂的齿轮联动与程序设计,即便今天读来也觉得十分精妙。

6.织成裙

唐安乐公主有织成裙,直钱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观、日中、影中各为一色。此服乃妖也。

织成裙(图片由AI生成)

这件奇服出自明代于慎行的《谷山笔麈》。这部笔记是一位博学大臣的“私人备忘录”,于慎行在书中对历史典章、边防军务、宫廷秘闻乃至奇异物产(如五色文石、沉香亭子料)一一加以考辨,展现了他的博学与闻见。

这件裙子是古代纺织技艺的杰作。其“机巧”有二:一是工艺精微到极致,“花卉鸟兽,皆如粟粒”;二是它具有令人惊叹的光学变色效果,“正视、旁观、日中、影中各为一色。”这意味着工匠在织造时,已通过对丝线角度和光影的精密控制,使其在不同视角和光线下呈现完全不同的颜色。这种如同“光栅特效”般的奇幻效果,难怪连见多识广的作者都忍不住评价:这简直是“妖”物了。

7.海榴罂坠子

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罂坠子。可寸许。穴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亦天下绝巧也。

此物出自明末清初学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这部书是一个巨大的奇闻宝库,作者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收藏家,将宫廷秘闻(如建文帝的凝命神宝)、异域奇物(如照世杯)乃至精工巧技(如诸葛铜鼓)尽收笔下。

这件物品的“机巧”与鬼功毬同属微雕艺术。它是一个仅“可寸许”(一寸左右)的石榴形木雕坠子。其奇绝之处在于,工匠将其腹部挖空(“穴其腹”),里面竟然收藏了“象刻物件凡一百件”。这种在方寸之间容纳百物的精微工艺,被作者盛赞为“天下绝巧”。它所展现的,是古代工匠对空间利用和微观雕刻的极致想象。

《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8.海井

华亭市中。小常卖铺有一物。如桶而无底。非木、非竹、非铁、非石。……商曰。此至宝也。其名曰海井。寻常航海。必须载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中。汲之。皆甘泉也。(范石湖集载海中大鱼脑有窍。吸海水。喷从窍出。则皆淡。疑海井即此鱼脑骨也。)

这件奇妙的装置同样出自朱国祯的《涌幢小品》。

这是一件在当时无法被理解的奇物,“如桶而无底。非木、非竹、非铁、非石。”它在市场上被当作废物好几年,直到被识货的海商发现。其真正的“机巧”在于它强大的过滤功能:寻常航海必须携带大量淡水,而拥有此物,“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中。汲之。皆甘泉也。”这是一种高效、便携的海水淡化装置。作者甚至考证,它可能与某种大鱼的脑骨(具有天然过滤功能)有关,更增添了几分奇趣。

看完了这些古人的珍藏奇物,您是否也有些“心动”,想要“下单”一件呢?如有有心人一一复刻,说不定便会成为明年双十一各大主播直播中的热销品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