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师大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们学校的大三课程结束得很早,6月中旬就已经完成了期末考试,因此我在6月底便着手准备复习政治。当时,新大纲还未发布,相关资料一般在9月才会面世。所以,我购买了上一年的教材,对于基础知识较为欠缺的同学,我也推荐这样做。推荐的参考资料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以及肖秀荣的1000题。作为理科生,我初次接触红宝书感觉相当晦涩,只能通过配合习题来理解,每天投入约两小时。到了9月,我会开始留意新大纲的变动,更新红宝书或其配套解析,并购入风中劲草系列的三本书。我发现红宝书的题库质量欠佳,但题目量大,于是只选用了风中劲草的核心内容,以免负担过重。接近尾声时,主要集中在肖四套卷和任汝芬四套卷上,启航的资料我没有买,因为它们发布时间较晚,且需要多轮复习,时间紧迫。对于政治学习,强调的是精读而非追求数量。例如,我将红宝书通读了3遍,解析也读了3遍,风中劲草(粉色封面)至少读了5遍,肖秀荣的1000题则完成了3遍,而红宝书题库则仅做了2遍(不特别推荐)。
考研数学方面:
通常,我会选择下午和夜晚来复习数学,因为早上学习可能会感到疲倦。首先,建议预习数学课本,尝试解决一些例题和课后问题,但切勿过于沉迷于课本,它并非考试的重点,我曾经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反复研究课后问题其实效益不高,只需挑选一些计算题来做就可以了。在复习过程中,为了确保全面性,我使用了张宇的十八讲和九讲,特别是高等数学部分,非常实用,强烈推荐!数学题型虽然多样,但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多归纳总结题目的解题模式,并比较相似题型,会让你收获颇丰。记得把重要的解题技巧详细记录下来,多看几遍自己的笔记。十二月份,我专注于真题练习,从2005年至2015年,每天一套,完成后再核对答案并分析错误。如果前期基础扎实,大部分试卷能在2到2.5小时内完成,所以前期准备至关重要。接着,我逆序做1995年至2004年的真题,同样是一天一套,直到二十号,之后的日子用来回顾所有错题。考前两天,我做了两套张宇的四套卷,如果条件允许,我真的建议试试他的八套卷和四套卷,据说今年的考题中出现了原题。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来说,首先单词是基础,背单词是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任务,直到考研前一天。我刚开始接触考研单词时,只觉得又多又杂,背了以后似乎没有效果,转眼就忘掉。后来听过一次考研英语讲座后,我开始按照记忆曲线来记单词。每天看100个,在上面标注重复的日期,以第一天算起,第3天、5天、7天、15天、30天都翻阅一次,按照日期来重复该重复的内容。开始时我是以看为主,之后越来越熟悉之后,就用卡片遮住中文部分,自己回忆单词的意思,如果暂时想不起来就立刻看中文翻译,加深印象。这种方法开始时效果不显著,但在后期会越来越好,同时也有个弊端,重复的日期有时会重合在同一天,也就是有时一天要看的单词量特别大,我也苦恼过,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单词之外最重要的是真题,真题之中最重要的是阅读,“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说得特别正确。就英语来说,除了背单词,一战时我整个暑假的时间都花在了翻译真题中的阅读文章上,从97年到08年,每天下午翻译两篇,并工整地写下来。这不仅训练了阅读,同时也练了翻译。二战时因为已经很熟悉真题,我开始看张剑的英语阅读提高篇,将不懂的单词和词组划出来,分析其中的长难句,并且重复看,一段时间后单词量和句子的理解都有提高。将真题中的每一个单词、词组、长难句弄懂后,我将重心放在分析阅读题目的设置上,给每一个题目分类,在文章中划出与正确选项相关的句子,理清考点在哪。同时对错误选项也进行分析,弄清是张冠李戴、误解文意还是别的什么惯用的设置手段。如果真的分析通透了,拿到题目就能看出错误选项是哪几个,因为考研英语出题的干扰手段重复率特别高,这是我后面慢慢领悟到的。新题型我主要是做张剑的那本书,用铅笔做,考研前两个月开始,全部做完之后再擦掉重做。作文的话也是上考场前两个月开始训练,每天下午写一篇,逐渐归纳自己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基础概念至关重要。经济学原理涉及众多的基础理论,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这些概念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对每个概念,不仅要它的定义,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应用场景。例如,理解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市场价格,帮助你解析各种经济现象。
深入理解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交织。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在复习过程中,我会尝试将两者结合,比如理解货币政策对单个企业或消费者的影响,或者探讨一个微观决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环境。这种交叉思考能帮助你在答题时展现出深度和广度。
再者,案例分析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阅读最新的经济新闻,分析政策影响,或者研究企业的经营决策,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我常常会在学习完新的理论后,寻找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题目和模拟试题不可忽视。凭做题,你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出题者的思路,并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节奏。我建议定期做一些高质量的习题集,并对错误进行反思和纠正。
讨论和交流同样重要。参加一些学习小组,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分享学习心得。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提升理解,也能增加学习的乐趣,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