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提前启动政治复习并不明智(就算你的政治理论基础很薄弱,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过早记忆容易快速遗忘,最终可能导致后期乏力。我在9月4日至10月3日期间,通读了一遍政治考研大纲解析,人称“红宝书”,除了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未涉及,其他内容我都仔细阅读了,没有做笔记,只是在关键知识点处轻轻画了几条线。这一轮结束后,对照大纲,我对考试的覆盖范围和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仍感到信心不足,毕竟知识点繁多,生怕记不住。在这段时间里,我大约每天投入两个小时在政治学习上,通常选在晚上7点到9点这个时段,那时候我对政治理论的兴趣最高。每天我会设定一定的阅读页数作为目标,以此保持专注。看过红宝书一遍后,我开始做《肖1000》,仅限于选择题,未做材料分析题,对于后者我只是浏览了答案,便于后续的记忆。选择题数量庞大,有些确实颇具挑战性,可能会出错不少,但这无妨,关键是找出错误根源,是因为马虎大意,还是根本不了解知识点,抑或是超出大纲范围。不断总结至关重要!做《肖1000》一方面用来检测过去一个月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的策略是前一天完成一部分选择题,核对答案后,次日再回顾错误题目,查找失分原因。
考研数学方面:
我将这个科目分为了三个阶段复习。首先是在五月初劳动节后启动考研正式复习,直至七月中期,我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包括阅读课本并解决课后习题。由于初期自学感到困难,随后我开始专注于复习全书。由于第一次详细研读了课本,我看全书时虽然不觉得太难,但错误较多。我记得在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正确率并不高。与老师的多次交流中,他们一直鼓励我说这是初学者普遍的情况,让我渐渐有了信心。我以稳定的速度逐章深入学习全书,每个问题都亲自计算,确保不仅会解,而且能解对。原计划45天内完成第一遍,但实际上延迟了一周。我想强调的是,全书的难度比真题略高,但它设计得很好,想要在数学上取得理想成绩,全书至少需要看两次。九月结束第一遍全书后,我开始了第二轮,持续到十月中期,同时完成了660题。这些题目侧重于概念理解,易出错且有一定难度,完成并吸收它们对后期冲刺非常有益。从十月下旬起,我每两天完成一套真题,到十一月初完成了大部分(保留最近两年的作为最后模拟)。然后花一周时间整理并消化错误。十一月下半月开始做模拟题,起初难度较大,让我受挫,但连续几次后逐渐适应。模拟题完成后,我回到全书和真题,构建知识框架,并进行了最后的两套模拟试题。关于时间规划,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进度调整。最初每天大约用一上午学数学,后期减少到三小时,到了十一月下半月,可能只剩下两小时左右,因为政治复习占用了一些时间。总的来说,课本复习一次,全书三次,真题两次,模拟题一次,每次之后都需要留出时间来反思和巩固不足之处。
考研英语方面:
在十月份,你可以开始独立完成真题练习,接着仔细剖析每道题目,比较你的解答与标准答案,找出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反思。对于遇到的问题,制定改进策略,并在遇到相似问题时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关键点。这段时间内,你需要大量地接触真题,从中汲取解题思路。务必在真题中频繁查阅和记忆词汇,因为高频词汇往往会重复出现。在第二阶段,确保每周至少解决两套阅读试题;到了第三阶段,除了重温旧题,也推荐每日做两篇真题(一篇新,一篇旧)及一篇模拟题。然而,尽管如此,应更专注于理解模拟题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单纯解题。无论如何,模拟题的质量往往不及真题。从第二轮复习后期开始,你应当每周预留一个完整的下午(下午两点至五点,对应真实考试时间)来完成一套完整的英语试卷。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通信原理涵盖了很多基础概念,如信号的分类(模拟、数字)、调制方式(AM、FM、PM等)、信道模型以及噪声类型等。每一个概念都是构建整个通信系统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和记忆,在后续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熟练掌握信号分析工具。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是解析和理解信号性质的重要工具,它们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帮助洞察信号的本质。Z变换对理解数字信号处理也非常重要。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我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工具解决问题。
再者,系统设计和分析是通信原理的核心部分。从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到解码,再到调制解调,每一步都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和算法。这部分需理解并能绘制系统框图,知道各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对关键的编码解码算法,比如卷积码、汉明码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操作不可忽视。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凭实验或模拟软件(如Matlab)进行实际操作,加深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自己动手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从调制到解调,能你更直观地看到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