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环境工程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关键选择题,书不在多,看一本就够了,关键是弄懂,在弄懂的基础之上能多看几遍就多看。第一遍看的慢也没关系,我看书慢就着急,我当时这样告诉自己,弄懂了哪怕只要一遍就够了,也不要囫囵吞枣看很多遍,那样根本没用。关于是否做题,我个人觉得最好把做题的时间省下来放下理解红宝书上,书中每一句话都要认真理解。后期看时间安排在做题。模拟题,见一套做一套,但做错的一定要认真分析。我犯一个大错每次错完不愿分析,导致后来还是反复错。譬如后期,肖四,任四,最后五套卷,风中劲草的模拟三套等。最后一个月可以选择一本大题资料来背,一般都是背肖四在加上自己选择的其他资料,如果前期书理解的透彻,背起来很快。最好,模拟题的大题自己想一想怎么答,特别是哲学,哲学要答的论点其实总结起来不多,同学们可以在看哲学的时候有意识的总结下,在看看模拟题关于哲学部分的题怎么用到这些观点的就可以了,自己做总结。 主观题部分,我要疯狂推荐肖大大。说实话,主观题我只熟背了四套卷,八套卷看了很多遍,虽然不能完全复述,但大概的答题角度自己都熟。主观题我从11月份开始看,从真题入手,总结了设问的角度以及答题的角度,然后只做了八套卷和四套卷。主观题不管是看哪位老师的,都一定要背,因为一些套话在考场上一定会用到,所以肚子里必须得提前背点东西做准备。
考研数学方面:
我在过完高数、线代、概率后会再过一遍笔记,默写各章的逻辑框架,这样会使得数学的每一个考点你都很清楚。千万要记住数学打好基础很重要。这里推荐的是三本教材:同济大学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等数学》4、5、6版都可以,清华大学出版的由居于马编著的《线性代数》,浙江大学盛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推荐这三本教材的原因除了是历年高分考生的不二选择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年的命题组成员都是以这三本教材作为主要的参考书目来命制试题的。首先我们说一下这几本书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看,怎么看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历年的考生在复习这几本教材的时候可谓是五花八门,怎么干的都有,有先复习高等数学的、有先复习线性代数的,更有甚者先复习概率论的。具体的题目也不知道该做哪些,或者是说都做。其实最好的复习顺序是先复习高等数学、再复习线性代数、最后复习概率论。这样做的依据是高等数学是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充分理解高等数学基础之上,像概率里面,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大家还有印象吧,用什么求,用积分,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期望用什么,也要用积分。另外线性代数里面的概念、定理、推理特别多,而且都特别抽象,因此线性代数尽量提前复习,反复记忆。而概率论部分的题型相对较少,考研试题能出的花样不多,相比较它的题目更加的有迹可寻。历年都有这样的学生想到最后一两个月突击复习概率,可是这部分学生都吃亏了!最后一个月要看的东西太多了,政治你不看不背行吗,专业课你不看行吗!而这时要从头到尾复习一门课,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说,在基础阶段同样要复习概率。
考研英语方面:
前期主要就是看练练有词,并且看长难句。持续到大概6月份开始接触真题,英语真题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我当时直接复印了五份真题开始刷。可以留着最新的两年等到后期进行模拟。这个阶段只做阅读就可以,不用担心做多了会记住答案,网上的经验贴和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每次都还是会有错题。需要通过不断地做真题揣摩出题思路、选项设置、干扰项设置等。当然,这期间要一直背单词,包括单词书和真题中的生词。我真题阅读刷了四遍,今年考试阅读只错了一个。作文看王江涛的就可以,要多背诵,每种小作文题材和大作文话题可以自己背一篇范文,同时不能只背不练,要找一些没见过的作文题亲自写写试试,考场上才能不慌乱。
考研专业课方面:
“热工基础”是一门涵盖了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核心领域的课程,它是理解和解决能源转换、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基础。在热力学部分,理解并掌握三大定律至关重要。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帮助理解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第二定律,尤其是熵增原理,揭示了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第三定律则是关于绝对零度的理解,为物质的状态方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流体力学方面,动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也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基础,它们描述了流体的运动规律。伯努利定理则帮助在处理理想流体流动问题时有了直观的认识。对复杂流动,如湍流、边界层理论,需深入理解和应用。
传热学部分,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及其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是这个领域的基石。多孔介质中的传热、相变传热等问题也需关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尝试构建物理模型,凭实例分析加深理解。做题是检验理解的好方法,但要注重质量非数量,每做完一道题都要反思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
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深化理解,拓宽视野。与同学讨论、教师教也是提升的重要途径。保持好的心态,自己,坚持到底,你会发现,即使是复杂的热工基础,也能逐渐变得清晰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