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参考书目:肖秀荣的一系列书,包括《1000题》《讲真题》《知识点提要》《冲刺八套卷》《最后四套卷》,除此之外没有用过其他的书。政治接近80的分数是这几门中最满意的,复习政治的思路大概是这样的:9月初开始做《1000题》,都是看完一章书,再做一遍题,然后对答案,当时选择题错的惨不忍睹,尤其是马原的多选让人很崩溃。做完一遍后,就又买了一本,重复第一遍的过程,这时候的错误率已经降低了很多。到了10月中旬,用肖秀荣的讲真题,把历年的真题大概过了一遍,只做选择题,大题都是看看答案找找思路。这一期间也买了红宝书,但内容实在太繁杂,就没有细看,11月份的时候由于大部分时间给了专业课,政治稍稍有点放下,主要是用的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按照那本书又将知识点过了一遍。12月份的时候就进入疯狂背诵的阶段了,这时候我买了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但感觉不如《知识点》好用,所以背的知识点,还有《冲刺八套卷》和《最后四套卷》,都是做了选择题,然后直接背大题答案。还做了一份风中劲草的形势与政策的选择题,好像也有预测中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有些我也记不清了。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这是一定要作最充足的准备花最多时间的。先从基础的开始,我用李永乐的那本,他那书上所附的习题我没做,只是把书过了三遍,每一遍都做上标记,每做一次都要总结错因,总结考点。到最后基础知识差不多时,又复习了一遍,同时做了笔记,把自己还不是很熟练的地方写下来。我觉得,笔记是一定要做的,但是在怎么做就在于你了。不建议第一遍就把各种定义各种不会的题都抄下来,没用。因为那会你还没有掌握。等到强化复习的时候,第二遍过全书,就可以开始做笔记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一门需要持续积淀且易消退的科目,这一点在词汇学习中尤为明显。因此,背单词应从考研筹备的第一天起,直至考试前夕的最后一晚。这不仅包含市面上各类单词书中超过5000个词汇,还涵盖了由此衍生的常用高频短语,以及你在研读历年真题时遇到的陌生词汇和短语,甚至是你在准备写作时积累的词汇表达。可以说,记忆单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第二个关键阶段是真题练习,特别是阅读理解部分。真题在英语备考中占据核心地位。当你大致掌握了单词,便可以开始进行真题阅读。建议先从早期的英语阅读真题入手,我习惯以每篇15分钟的速度独立完成,随后核对答案,查阅新词,逐字逐句在笔记本上翻译并对照答案修订(此过程也能提升翻译技巧)。接着,要找出每个问题的考点及设题陷阱。复习的过程虽艰难,但持之以恒将显著提升你的英语水平。我就是这样反复研究了真题大约三遍,到了实际考试时,感觉相当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基础,理解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我在复习时,特别关注了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模型,如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等。市场均衡、垄断、寡头竞争等市场形态的理解也很重要,它们能帮助深入理解市场竞争和效率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则更注重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是核心内容。我建议大家不仅要这些概念,更要学会如何运用它们去解释经济现象。例如,理解IS-LM模型帮助理解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AD-AS模型则是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关键工具。
除了理论知识,计算题也是经济学综合的重要部分。例如,利润最大化条件、弹性计算、国民收入核算公式等都需熟练掌握。我经常凭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再者,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应用。我会定期阅读《经济观察报》、《财经》等专业期刊,关注最新的经济动态,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析新闻中的经济现象,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深度。
我要强调的是,经济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持续积累和思考。课堂上的讲解只是引导,自我研读、讨论和反思才是深化理解的关键。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MIT OpenCourseWare等平台都有丰富的经济学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