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资源与环境考研备考方法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正如前辈们的忠告,这门课程确实不适合提前太多时间启动,我诚恳地建议你别不信邪。它的得分关键在于后期的全力冲刺,特别是在最后几个月。假如你觉得记忆力有限,最好在暑假过半时才着手准备。我在假期里稍微接触了一些政治内容,通常是在学习别的科目感到疲倦时,随手翻开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随便看看,顺便做一些练习题,以逐渐了解考试的基本范围。
正式的复习工作应该在九月份大纲公布后开始,那时我会对照精讲精练仔细研究大纲(用彩笔标注得十分详尽)。接着,我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并在最后阶段完成他的八套卷、四套卷,以及蒋中挺的冲刺卷选择题部分。然而,由于我个人的政治基础不太扎实,最终的成绩并未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考试时,我将试卷上的每个空格都填得满满当当,几乎无隙可寻,以至于旁边的同学在我在最后一刻填满剩余空白时,眼神中流露出惊讶。我觉得即使回答得不够理想,老师们或许也会因为态度认真而有所加分吧。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数学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像我就属于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那类,但是我最突出的弱点就在于很马虎,老是算不对,这在实际考试中是很吃亏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我可能每道题都有一定的思路,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每道题都有扣分。所以大家在基础知识已经扎实的前提下,一定要更注重计算能力。数学的辅导书我买了很多,做了很多,结果就是每个阶段我都在买数学参考书,个人而言也比较推崇数学的题海战术,当然在题海战术之后更要注重总结。然后就是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总结,这个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是很难悟出来的。总的来说,数学也就两点、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练习,学习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最后就是一种每天定时定点期待做题的状态;然后练习不是说每道题自己知道怎么做就ok,一定要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实践、亲自练习,这样在临场考试时出的差错也会少一些。
考研英语方面:
整个复习过程我都是分块复习的,先复习阅读,然后新题型,然后完型,最后是作文。但一直没有完整的做过套卷,虽然每一部分能把握好时间,但考试当天完整的做下来时间就不够了,完型没有时间做,题都没看,全部是瞎蒙的,大家一定吸取教训,不要无故失分。最后客观题扣了一分,还有18分来自翻译和写作。个人认为写作占了绝大一部分,完型和翻译倒不用刻意准备,历年阅读文章需要研究。我的方法是,每天一篇,首先计时做完题目。然后逐字逐句翻译,我并没有写下来(觉得太浪费时间),就不会的句子在书中结合解析做出标注,不懂的单词也不要落下。如此研读大概需要两个小时,最后才是题目,错项和正确项都要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于写作,遥想那些个清晨,朗朗书声在教学楼顶盈盈绕绕,三日不绝……其实我对写作已经比较重视了,奈何没有学好方法论,背过的文章就好比解放西的美女,只是当时觉得很美,到了考场一个都没有想起。至于练字,我也试过,也有模有样,只是考场时间紧张,原形毕露。如果要练,一定要提高速度,让它成为你的日常!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的学习首先需掌握基本概念。遥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探测技术,凭收集电磁波信息来分析地表特性。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如何捕捉并解析这些信息是基础。理解像分辨率、辐射校正、地理定位等核心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技巧是关键。包括图像增强、分类、解译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例如,凭图像分类识别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则能帮助深入理解地物属性。这些都需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如ENVI、ERDAS等,并结合GIS进行综合分析。
再者,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从气候变化监测到城市规划,从灾害应急响应到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其身影。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应用,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加深对遥感的理解。
实践操作是提升技能的关键。尝试去做一些小项目,比如分析卫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或者参与一些科研课题,这会你对遥感有更深的认识。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因遥感往往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和他人交流能碰撞出新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定期做笔记,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遇到难题,我会积极寻求解答,无论是向导师教,还是在线上论坛交流,都能获得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