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书是肖秀荣那本1000题和风中劲草三套,肖秀荣的书说是‘1000题’,其实怎么也得有3000,所以也就是说这3000题加上风中劲草那整整一册书我全都做了一遍,合起来怎么也得做了4、5000道政治选择题。当然我当时在学时并不是追求数量,只是希望自己多见识一些题,而且这些题我做完一遍后的错题以及当时蒙对的题我都用笔做下标记,然后第二遍再做时专门做那些错题,第二遍又做错的再重点标记做第三遍,第三遍后第四遍……是的,政治的这两册题我做了近四遍,甚至马原那章因为难我做了更多遍…...所以政治的复习真的是问心无愧了,在当时的复习过程中也感觉良好,至于怎么就考了那么低的分数,真的只有声叹息了。政治要想拿高分选择题一定要抓住,选择题是考好的关键,尤其是多选题。所以,多练习还是有必要的,多看看答案分析,多想想出题人的思路。总的来说,政治复习应当要多练、多看、多想、多比较、多总结,知识面广对做对选择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关注热点问题,也可多看看考研名师的微博吸取一些在做题中接触不到的热点。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在考研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分数差异的关键就看它的表现。试题量大,考验的是你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考生应重点提升这两项能力。试图攻克过于复杂的题目并不适用于这种考试形式。首先,我们使用同济大学第五版教材进行基础复习,确保理解所有基本定理,并逐一验证例题,课后练习题要做到全部正确。避免浮躁,脚踏实地地完成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接下来进入第二个阶段,你需要大量做题,挑选与考试难度接近的习题集,过难的题目并无实际价值。我个人推荐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其难度非常贴近真实考试。最后阶段则是模拟考试,近年来这类资源日益丰富,你可以自行选择。关键是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模拟,预留两个半小时进行模考,合理规划答题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学英语确实贯穿了我复习过程的始终,但是一直没用太多精力。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全程都不能放下,无论后边专业课压力多大,也要做一定数量的英语保持语感。首先,英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复习性价比最高。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150篇(其实只有100篇)。最开始做的时候会错很多,做一道题用很长时间。大概做了二十篇左右,已经大概知晓了考研阅读的风格。这个时候可以做英语真题的阅读了,每天精读一道题,把不会的词划出来,长难句弄懂,每道题错的原因搞清楚,大概需要一小时左右。其次重要的是作文。不少人用的是王江涛的作文书,每天背背范文,成效显著。我比较懒,一篇作文也没背过,只是复习后期平均一周自己会动手写一篇。时间长了,也就会写了。当然,我还是推荐老老实实地复习作文,平时多积累一些短语和长难句的写法,多背范文,这才是提分的王道。另外字迹也很重要,因为时间充裕,英语的主观题我都打了草稿后再写到答题纸上,想来有很大帮助。再次是翻译和完型填空、新题型。这三位在英语里很难,但分值不高,个人认为每道题各一周做一道就可以。关于背单词,开始时候尝试过大本、小本单词书,还有自己整理真题上的生词,两千多个核心词背一遍之后每天循环复习100个词,一直到考研都没放下,很有帮助。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地质年代的理解是基础。你需熟悉并掌握地质年代表,理解各个时期的地层特征,以及主要生物群落的变化。这需大量的记忆,但凭构建时间线或者制作彩色图表来帮助记忆。
岩石矿物的识别至关重要。了解各类岩石的形成条件、结构和特性,能够帮助你在野外实习时快速判断出你所面对的是何种岩石。掌握基本的矿物鉴定技巧,如颜色、光泽、硬度等物理性质,提高实地操作能力。
再者,地壳构造的学习是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关键。板块构造理论是其中的核心,要理解板块如何移动、碰撞、分裂,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对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形成原因,还要能从地形图上识别出来。
地质作用的理解则是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线索。无论是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还是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都要理解其过程和结果,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地球表面。
学习方法上,我推荐结合教材和教师讲解,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多做练习题,尤其是案例分析题,帮助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定期进行复习,巩固记忆。有条件,参与野外实习,亲身体验地质现象,会对学习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