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对于文科生来说,政治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我完全是靠着高中时的那点底子去应付的。主要说以下几点:1、复习资料:《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徐之明 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全集》历年真题2、复习过程:高教出版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第一遍边看边做题,有利于梳理知识点构造知识结构体系。这个过程有点慢,但是不要着急,第一遍大概要花2个月时间。不要等新大纲出来才看政治,如果政治没有大的改革,完全可以用去年的大纲,从8月份开始第一遍,我用的题是《徐之明 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全集》,连选择题的解释都很清晰。第二遍10月-11月,背诵相关知识点,就是那些一条一条的理论,不然做问答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到底要往上写些什么,记忆的同时不要忘记持续做题,练习做问答题。第三遍12月-考前,我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做真题,真题的问答题差不多是政治大纲解析每一章一道大题,然后我就把每章觉得比较重要的部分再加强了一下。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从大三的下学期开始复习的,我得复习方法是看一章的课本做一章的全书,包括例题与习题,但是课本的习题直接略过了,没什么价值,例题可以看看。我用的是二李的全书,非常经典,由于历年数学考试大纲几乎不会改变,所以用去年的书是可以的,这个看自己的选择吧,不强求。然后说复习的细节,这块肯定就是仁者见仁了,我不推荐花费大量时间系统看课本,尤其是课后题不要都做,我主张看全书过程中去翻课本,课本的知识比较零碎,本身就比较乱,综合度也不高(不是不难),有的相对考研来讲可能还很偏,你做课后题为之郁闷发狂的题很可能考研根本不会出现,所以系统看课本我觉得有点浪费精力了。复习顺序你可以按照全书→全书总结→真题→真题第二遍同时总结→400题同时总结。
考研英语方面:
我选择将新题型和完型填空留到最后,原因在于新题型相对容易(尽管我在考试时因坐错座位心态受影响,导致本应满分的新题型错误了三个,不过别担心,它真的非常简单)。至于完型填空,普遍来说得分都不高,因此我在考试当天也是留到最后处理,以至于在考前一周我才匆忙做了几篇真题中的完型。每日背单词是必不可少的,考研英语与四六级关联不大。我从五月开始接触真题,但选择了从1994年开始,专注于翻译练习,鉴于自己的基础较弱,决定从较为基础的部分开始。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同学,可以从2000年以后的题目入手。我总共大致研读了五遍真题,但我不想具体划分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这取决于个人情况。九月以前,确保每天至少投入五到六小时给英语学习。做题次数多并不等同于效果好,关键在于理解透彻,每道题都要吃透。作文务必亲自操练,可以借鉴模板,但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用。后期的自我模拟至关重要,这能让你深切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性。
考研专业课方面:
无机化学是基础。理解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性质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力等,这些都是分析和预测物质性质的基础。掌握酸碱理论,尤其是布朗斯特-洛里和路易斯酸碱理论,对理解各种化学反应机制有重要帮助。配位化学的知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配合物的稳定性和结构特性。
有机化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官能团和其反应性。熟悉各类有机反应,如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析复杂有机分子的合成路径。要深入理解立体化学,包括顺反异构、对映异构等,这对理解和设计实验合成路线非常关键。
再者,物理化学主要涉及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方面。热力学三大定律是基石,理解并应用它们判断反应的方向和可能性。动力学则关注反应速率和机理,掌握Arrhenius方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至于量子化学,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波函数的意义,能够解释分子的稳定性、磁性和光谱特性。
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和应用非死记硬背。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实验加深理解。对复杂的概念或公式,尝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去类比解释,使其更加直观易懂。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确保知识点的长期记忆。
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料,例如查阅最新的科研论文,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这样不仅拓宽视野,也可能在答题时提供新颖的角度。积极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交流解题思路,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