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央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物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备考政治时,我主要依赖的是肖秀荣的政治加强系列,包括三个部分,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配套的1000题结合复习了一遍。掌握完政治基础后,我转为集中精力做选择题,这时风中劲草的知识点部分成了我的辅助资料。尽管它的题目全面,但缺乏特定的针对性。完成肖秀荣的1000题后,我对错误的部分进行了多次回顾。进入11月,我开始着手背诵分析题,首先是从《8套卷》开始,接着是蒋的《真题百分百》。到了12月,我全力以赴地记忆《肖老师4套卷》和《蒋老师五套卷》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做过的所有选择题,无论是来自《1000题》还是其他试卷,我都确保牢记错误的部分,并时常查阅《风中劲草》以巩固。每天坚持一套题,保持答题的感觉,同时为英语和专业课留出更多时间。考前一周,我全力冲刺,背诵四套卷的大题预测。我的政治成绩不算高,只能提供这些经验供参考。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试题或针对性训练,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可靠,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我从1997年的英语一开始做起,此前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上。起初,我每天只做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书。做题时,我会标记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即使是模糊记得的也会标注。完成之后,我会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对于翻译错误的单词,我会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记录下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一直做到了2012年的英语一题目。那时已经是九月份开学了。
英语二的部分,从2007年至2009年是针对MPACC的,从2010年起才算是真正的英语二。我沿用了之前的方法,但做完后我会观看教师的真题解析视频,因为他们会分享解题策略,之前的我没看是因为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出题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还会分析干扰选项的设定。我持续做到2013年。这时,我会将每篇文章全文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仔细翻译,并与参考译文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忽略的一些问题。到了2014年底,我已经完成了8篇文章。通常,经过这一阶段,你的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开始做,打算把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留到最后阶段测试。起初一天只做一篇,后来由于已经做过一次,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所以我一次做了两篇。同样的,你仍然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继续做好标记,完成后在原有笔记上突出关键词汇。回顾错误,思考为何出错,如果是因为翻译问题,就重新翻译问题部分;如果被干扰项误导,分析它是如何设局的,以及为何未能识别正确答案。这样一直做到2014年,那时应该是11月初了。
接下来,我做了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也是一边做一边翻译,确保不遗漏任何单词。看完视频后,我在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等到这一切结束,差不多已是11月底。英语二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听了唐迟的讲解并完成了所有练习就没有再深入了,因为英语二的新题型真的很容易,目标是拿到满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文物学概论》,这门课程涵盖了文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价值、保护以及文物研究的方法等内容。我认为,理解和掌握文物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至关重要。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各类文物史书籍,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特征。对文物法规的了解也不可忽视,因这是在未来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我还凭参观博物馆,实地接触文物,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考古学综合》则是需深度挖掘历史、科学和技术三者结合的学科。我在学习中,重点把握了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流程,从遗址的调查、勘探到发掘报告的编写,每一个环节都需严谨的科学态度。考古学的理论知识,如年代测定、遗物遗存分析等,需凭做题和案例分析来巩固。广泛阅读国内外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能帮助了解考古学的前沿动态,提升学术视野。
在学习方法上,我坚持“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对复杂的知识点,我会尝试用自有的话解释,或者画图帮助理解。定期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复习阶段非常有帮助。我还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观看专家讲座,参与在线讨论,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学习体验。
至于实践操作部分,我积极参与了一些模拟发掘活动,凭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我也会主动寻找相关的实习机会,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