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觉得自己比较健忘,所以我会在做每一章的题目之前,先看一遍对应的大纲解析(记忆力好的朋友建议挑战先复习三、四章解析,再刷三、四章的题)。每次单选多选都要做。做错的题号标记出来,每一道的知识点都用红笔划在大纲解析上。不要赶时间,一次做太多也没什么效果。第一遍完成以后,你会发现红笔和蓝笔的重合度很高,除了有些题目比较怪,从犄角旮旯找了句无关痛痒的话出题。这样你就知道重点在哪里了。做完以后,总结一下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变相考同一知识点的如有反复掉小坑的情况,要立刻回到大纲解析去反复看、理解、记忆。
考研数学方面:
首先,我着手研读李永乐的《复习全书》,逐个攻克书中的例题。这本书的题目丰富多样,尽管我已经多次重温,仍然会有不懂之处。初期,我对数学投入的时间不算多,初次尝试时进度较慢,遇到难题就会直接查看解答,快速浏览后标记重要及错误的题目。我发现例题与课后习题相辅相成,因此也把所有课后习题都完成了一遍。接着,我重新处理之前标记的错题和关键题目,确保彻底理解。想要完全掌握《复习全书》并不轻松,至少要全面完成一轮,再专注于重难点。此外,《660题》是一本极佳的资料,我做了两遍,其选择题设计巧妙,有助于自我评估。大约在11月,我开始做《400题》,每两天一套,做完对照答案,反复研读不懂的部分。随后,我做李永乐的历年真题,近几年的按照年份顺序,以获取实战感;早期的题目相对熟悉,但实际考试总会出现新颖的挑战。我还按章节进行练习,这样效率更高。在考试前夕,我使用了李永乐的《数学决胜冲刺6+2》来热身,主要目的是熟练解题。除此之外,我还接触了李永乐的《数学全程预测100题》以及陈文灯的一些书籍,其中的大题同样有价值,涵盖了许多常考知识点。虽然当初考虑通过其他作者的书籍来拓宽视野,但现在看来,专心于李永乐的教材就已经足够了。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语法这类概念对我来说如同难以解读的天书。自始至终,我在学习英语时全凭直觉。以前我尝试过使用黄皮书的试卷版本和张剑的阅读材料,那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册包含八十多个基础练习,下册则有六十多个进阶篇目,当时我几乎是靠着猜测来完成的。然而,精读方法对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帮我澄清了早期那些模糊不清的真题,使我对阅读背景、复杂句子以及解题策略有了深入理解。到了后期,我能在更宏观的角度去处理阅读题目,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减轻了许多压力。至于作文,我构建了自己的模板,每个人都需要明确每个句子要表达的内容和大致的格式。拥有个人模板不仅能提升写作速度,还能防止因考试紧张而导致思路混乱。
考研专业课方面:
构造地质学的学习首先需理解基本概念,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地质年代等。这些基础知识点构成了解读地质现象的框架。我会凭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以及观看相关视频来深化理解。定期整理笔记,绘制地质图,加深记忆并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在深入学习阶段,我会特别关注地质构造分析和地质灾害两个方面。例如,如何凭地质构造特征预测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这是实践中非常实用的知识。我会凭案例研究,比如分析历史上的大地震事件,来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构造解析也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工具,掌握其使用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和实地考察是构造地质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室中的岩石矿物鉴定、地质年代测定等操作,帮助更直观地认识地质物质和过程。野外实习则能直接观察到地质构造的形态,体验地质历史的痕迹。每次实地考察后,我都会详细记录观察结果,绘制现场素描,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极其有益。
至于复习策略,我建议定期自我测试,如做模拟试题,这有助于检查学习进度和巩固记忆。参与小组讨论或寻找学习伙伴,互相答疑解惑,共同提高。及时跟进科研动态,阅读相关论文,了解学科前沿,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