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工大材料与制造学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工程硕士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九月份然后做的是肖秀荣的1000题,大纲出来之后,我老老实实看了一遍大纲,特别厚!然后就开始看风中劲草,挺薄的了,特别好用,我大概看了有四遍,后期还做了一个概括笔记,做完笔记之后整个人都好了,知识点啥的记得很清楚,到时候你看政治的时候我跟你说笔记怎么做吧,打字总觉得说不清楚。最后我风中劲草做了三遍,然后就买了肖秀荣八套卷(只做了选择题,两遍),肖秀荣四套卷(背了五遍,记的也不是很清楚),任汝芬四套卷,20天二十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无疑是数学,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尽管我不推荐每个人都效仿,毕竟每个人的状况各有差异。我想要表达的是数学的关键性,当专业课程分数相差无几时,数学往往是决定初试整体表现的关键。复习的核心是基础知识,我个人极力推崇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它涵盖了考点详解、章节精讲和例题剖析,应有尽有。在使用这本书时,我首先通读了一遍,边看知识点和例题,过程中以教材为辅助,碰到疑问或难题再查阅教材,这种方式可能有些反常规,但我发现效果尚可。不过,我还是建议遵循常规路径,先阅读教材一遍,仅此一遍,随后充分利用这本全书。第一轮结束后,我亲自动手重做了一遍所有例题,记录在一个练习本上,这个过程暴露了我的一些误解和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后续重点复习的精华,务必整理出来。对于《基础过关660题》,我确实完成了,且投入了不少时间。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我认为其效益有限,大约70%是基础题,其余20%-30%难度较高,或是需要特殊解题技巧,或是涉及罕见的知识点,解答起来耗时较长,适合作为扩展训练,但不宜过度沉迷。此外,我还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用于模拟测试,大约在最后一个月,我从2005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要注意的是,2007年前的题型与现在有所不同,较为过时,所以实际的真题训练可以从2007年开始。每次模拟我都严格控制时间,限定三个小时必须结束,起初总会有一两道题未能完成,但随着熟练度提高,渐渐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阅读我个人的经验就是真题,真题,还是真题!重要的事说三遍!我整个考研生涯,英语复习资料除了单词就是真题。单词可以用纸质版的单词书。单词每天背,翻来覆去地背,不要间断。首先单词当然是朱伟的恋恋有词书,大概四月初我才开始看,一天看两节,看到六月份就看完了。英语单词固然重要,所以每天抽时间记单词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一天,单词基本恋恋有词就搞定了,也有看到研友看红宝书和俞敏洪的单词都是厚厚的一大本,我是看不下去的,肯定也是能记住,只是每个人的方法不同,大家自行选择就好。关于作文,一定要总结模板,不然考试的时候会很紧很纠结。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物质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在备考过程中,我深感其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掌握这门课程,关键在于理解并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基础知识方面,你需深入理解晶体结构,包括晶格类型、晶胞参数、晶体缺陷等内容。这些都是后续讨论材料性能的基础。对相图的理解也至关重要,尤其是二元和三元相图,它们帮助你预测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行为。
在材料性质部分,重点关注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这些性能的决定因素以及如何凭改变制备条件来调整这些性能。材料的腐蚀、磨损、老化等问题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系统复习,按照教材或讲义的逻辑顺序进行,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覆盖。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凭大量练习题来检验理解和记忆,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弥补。再者,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与同学讨论和交流非常有助于深化理解。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互动使得学习不再枯燥,效果显著。
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也很重要。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把复杂的内容简化为易于记忆的形式。这样在临近考试时,就快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点,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