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河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河海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无需过早着手,九月以后开始就绰绰有余了。我在大纲发布后才正式启动政治复习,那时我已经背完了两轮英语词汇,完成了张剑阅读教材的第一遍,专业课程也读了两遍。考虑到我身为理科生,政治基础不及文科生扎实,所以从那个时间点起,我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复习上。在政治科目中,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个重头戏,也是难点所在,建议下届考生提前投入更多时间深入学习,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多项选择题、单选题和论述题中,且理解难度较高,是区分分数的关键。不推荐自学大纲,因为其中涵盖的知识点过于繁杂。如果基础知识薄弱,报名参加辅导班可能更为可靠,老师会侧重讲解重要考点。除了上课,大量做题是考研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巩固理解并增强记忆。我推荐风中劲草的练习题和肖秀荣的系列习题,尤其是临考前的最后几套,因为它们的知识点贴近考试,题目解析清晰明了。到了十二月左右,如今年的政治试题偏向冷门,未覆盖一些重要的时事热点,大题设置也有点出乎意料,过分依赖培训机构可能会吃亏。当然,今年难度较大,预计明年会相对简单些,下一届考生在备考政治方面或许会更幸运。
考研数学方面:
学数学确实有些挑战性,关于数学的学习资料,我就分享一下个人的经验吧。我强力推荐汤家凤的1800题,并且我反反复复研读了复习全书,这本全书的确很有帮助,虽然难度不小,但只要耐心钻研,多看几次就会有所收获。在攻读全书的过程中,我还配合做了张宇的1000题。进入九月中旬,我开始每日一练张宇的30年真题解析,每套题目耗时三小时,完成后还会自我批阅,平均每天大约投入五个多小时在数学上。直至考研前夕,我都一直在重复练习全书和真题。我在数学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做了很多习题。我个人觉得有效的方法是:参加一对一辅导(相信我,视频教程效果不如这个),做汤家凤的1800题,精读复习全书,以及不断演练张宇的真题全解,不断循环真题和全书的练习。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方面主要工作是背单词,做真题,自己整理作文模板。首先背单词从大三寒假开始的,刚开始用的是扇贝,背了100多天,不想用了,就背书了,用的是红宝书,背了10好几个单元,之后就陆陆续续背的。英语真题方面从暑假开始做的,我就光做了做阅读,刚开始做的时候错8,9个,后来慢慢的错到7,8个,再后来就错到5,6个,再后来做就一直这水平了,上不去了,到了瓶颈。慢慢的坚持就发现阅读错到3,4个了,再到后来,就错到1,2个,感慨那时候的自己真厉害。保持这个水平后到后期就每天做一两篇,保持手感。搞定阅读后,考试前两周,跟着老师上作文冲刺班,老师给了好多句子,我就开始整理,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写,第三段怎么写。总共整理了3套模板,包括无形社会话题正面,无形社会话题反面,有型社会话题,后来嫌三篇比较多,就减到两篇,正面,反面两篇。考试的时候考行动,正好用上,自己写了写第一段,后面的换换单词,基本全用上。整理作文模板期间,就开始了剩下题目的学习,先把最简单的新题型搞定了,之后搞了搞完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测量平差是解决由观测数据得到的未知量的一种数学优化问题,它的目标是在考虑误差的情况下,寻找最佳解。这需深入理解误差理论,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特点及处理方式。
掌握平差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最小二乘法和平差模型的建立。最小二乘法是最常使用的平差方法,其核心是凭最小化残差平方和来求解最佳估计值。平差模型的建立则涉及到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的构建,这需对测量学的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
再者,对测量平差的实际应用,需熟悉各种平差软件,如MATLAB、SURVEY,这些工具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多做实例分析和计算练习,凭实践加深理论理解。
数据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处理大量观测数据时,要学会如何提取有用信息,识别异常值,并进行合理的数据预处理。这不仅需具备统计学知识,还需一定的编程技能,例如Python或R语言,以便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
持续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测绘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测量技术和算法不断涌现,如无人机航测、GIS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考试的热点或者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大家找到合适的复习资料,比如经典的《测量平差基础》教材,以及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参加一些讨论小组或者论坛,和其他考生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互相激励,共享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