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与化工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考研心得重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份起着手准备政治,平均每天投入约一个半小时。有些考生可能不太重视政治,但提前复习可以为专业课程留出更多时间。我使用了蒋中挺的全套教材、练习题及视频教程,不过我个人强烈推荐肖秀荣的政治书籍,毕竟他的权威性众人皆知(尽管个人偏好各异,我并非贬低蒋老师的书,具体选择还请自行决定,望理解)。我会把复习过程中的错误题目整理到笔记本上,临近考试时,通过这些错题就能清晰地看出哪些知识点需要加强。到了冲刺阶段,各种名师的模拟卷纷纷问世,我购买了肖八、肖四、蒋五以及小黄书。其中,肖四必须熟记,同时可结合不同老师的试卷重点来背诵热门考点。11月和12月,大部分时间会被政治背诵占据。对于政治,我建议研读大纲解析,虽然有些人会觉得枯燥,但它确实是考研政治的核心指南。所有试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除时事外),答案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其他参考资料无法完全覆盖。除了看书,还要配合肖1000题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消化知识。肖1000题应反复做,多做几次,无需额外找其他模拟题,因为它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同时,备一本笔记本,以你自己能理解的方式来记录每次做题的不足之处。别忘了每天都关注新闻,实际上这非常重要。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用手机浏览实时新闻,既是一种学习压力的缓解,也能保持对时事的关注。
考研数学方面:
在假期开始之前,我建议先进行一次预备学习。暑假期间的强化训练至关重要,目标是力争在一轮内完成,根据每日的学习进度灵活适应。我发现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理想情况下,这样的强化训练应该进行两轮,同时真题至少练习两次。三十年的真题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使用,但如果时间紧张,专注于最近十五到二十年的题目也足够了。对于冲刺阶段,张宇的八套和四套试题值得尝试。总的来说,数学复习需采取题海战术,熟记公式并不断归纳总结。切记,不要认为做完题目就万事大吉,错误整理本的积累会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千万不能偷懒。
考研英语方面:
自暑期起,我便投身于词汇记忆,暑期的重点是提升阅读能力,毕竟“阅读决定成败”。我使用了一本黄色封面的单词书籍,并在完成它之后转而借助扇贝这款软件,每天学习一到两百个词汇,其中数十个是新词,其余则是熟悉的老朋友。如此反复,大约在一百到一百二十天后,我便开始了真题训练。对于英语真题,我视为瑰宝,每隔两天就会进行一次模拟测试。作文部分绝对不可忽视。
我的英语成绩可能未达到期望,除了外部因素,作文可能是导致失分的关键。我对作文的准备工作敷衍了事,尽管辅导班的教师不断敦促我亲自撰写作文,但我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到了最后阶段,小作文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准备,因此在作文环节吃了亏,唉,真心希望后来的学习者能从中吸取教训。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材料学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和掌握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从晶体结构到非晶态材料,从电子结构到缺陷理论,都需深入理解。特别要关注的是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新材料的研发趋势,如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也是考试的重点。我在学习这部分时,凭阅读原著文献和做相关的实验来深化理解。
化工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工程、传递现象和单元操作等内容。理解并能运用质量、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过程设计和分析是基础,对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则是关键。我建议多做一些计算题,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等基本原理也需熟练掌握。
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本,我还广泛阅读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凭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定期自我测试和复习,以及与同学讨论交流,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至于化工制图和工艺流程设计,这是应用能力的体现。不仅要熟悉各种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要能够按给定条件设计出合理的工艺流程。这需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