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工大环境与生命学部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技巧与经验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学了一遍马原和毛中特,但是这一周的课下来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记不住太多,所以我的建议是等到九月新一年的考试大纲出来之后再开始复习。我的第一轮复习方法是看一章节大纲的内容,做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相应的题目,只做选择题,认真看解析。我也有买肖秀荣的《精讲精练》,但是因为这本书出在大纲出来之前,有些内容可能是旧的,所以我还是根据大纲复习。第一轮复习大概要花一个月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通读了一遍教科书并完成了课后练习,确保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到五月底。接着,我开始研读复习全书,选择的是李永乐和王式安合著的版本。在阅读时,我不直接查看答案,而是用纸遮挡住,尝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个思考环节至关重要。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专注于全书(线性代数部分除外)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到了八月底,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这两本书。
随后,我参加了老师的强化课程,这使我在知识框架和解题策略上有了显著提升。九月下旬,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全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全书中的题目极具代表性,值得深入理解。在最后两个月,我主要以历年真题为主,并辅以少量模拟题(特别推荐张宇的题目)。真题无疑是最佳的复习资源,与实际考试题目有许多共通之处,我认真做了两遍,大部分按照真实考试的时间安排,以培养临场感,避免考试时过于紧张。最终,我数学得了130分,对此成绩我感到相当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复习刚开始就定下计划,不管多忙,每天必须三个小时英语。因为英语这个东西感觉太重要,感觉一天没看都会有点生疏。四月开始我主攻真题,做完了精读每一篇,两天背一篇阅读,四个月背多少算多少,每天做两篇阅读,买了胡敏的阅读,觉得不太好,跟真题比太简单,做了一半就没有做了。我不喜欢看词汇书,所以只是在阅读时看见后面有解释的才背一下,真题上不认识的全部自己查出来背,根据句子来背单词。四个月把真题弄了两遍后开始做专项练习,买了一本完形填空,五天把20篇做完并精读了,做题刚开始时错的很多,做到后面就觉得做完形填空很有感觉了。用的翻译练习书先分类进行了翻译的技巧和知识点讲解,配有10多篇翻译练习,我感觉难度很大比真题难一些,句子和文章都很难理解,很多都读不懂完全不知道如何翻译,每天做完都感觉是到外星球遨游了一圈。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搞完,配合着讲解收获颇丰~感觉我英语阅读的质变就是在做完这本书后发生的。翻译做完后又找了一本长难句,因为时间原因只选了第二部分的100多个句子来精读,反复琢磨了两遍,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翻译的技巧。阅读部分因为每天都有做胡敏的阅读题,中午吃饭的时候把星火的阅读当小说边吃边看。专项练习弄完就差不多10月份了,这时候开始把英语减少到了每天1个半小时,我又把真题翻出来,每天读一两篇文章,将标注的单词,短语,句子读读背背,重点琢磨真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坚持每天一篇新的阅读练习,同时把以前做过的阅读中遇见的单词复习下,每天复习一篇。差不多弄到11月底,我就开始英语小作文的专项训练,老师把所有小作文的类型总结了出来,真题考过的小作文我就背下来,没有考过的就参考作文书上熟记格式,这样考试就不虚啦,考到啥都不怕!12月份的前两个星期,我又把做过的完形和翻译快速复习了一下,有很多都已经忘记了,不复习不等于白做了么?月末最后两个星期重点是复习近三年的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生物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记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最基础的部分,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在复习时,我特别注重对微生物的分类体系的理解,这是理解微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对复杂的分类系统,我采用了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个类群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重要考点,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发酵等,要深入理解这些过程的生化反应路径,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我还经常凭做题来巩固这部分知识,尤其是计算题,很好地检验我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程度。
再者,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也是考试的重点。这部分需理解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的过程,以及突变、重组、选等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种群进化。我建议使用实例分析法,比如研究某个特定基因突变对微生物性状的影响,这样既能深化理解,也能提高答题的灵活性。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特有的考点。需掌握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学习微生物基础,理论结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会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我从实践中理解理论,从理论中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