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西法大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考研备考指导与经验

西北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重读了红宝书,并购入一本与之配套的选择题练习册,是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集,尽管题量不多,但我坚持每读完一个章节就做相应的习题。由于之前已经通读过一次,这次的速度显得相当快。进入12月份,我购买了《最后五套卷》,专注于解答其中的选择题,发现题目相对简单,我的准确率也颇高。随后我又购买了《最后四套卷》,在考前两周,我重新翻开红宝书,有针对性地回顾内容,构建知识架构。每完成一章的学习,我会绘制一个概括性框架图,特别是在近代史的部分,确保关键的时间和事件能连贯记忆。我还挑选了一些固定表述熟记于心,以应对大题时能有条理地作答。接下来的一周,我将重心放在了红宝书的复习上,而在最后一周,我决定集中精力攻克哲学题目,因为这部分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我依据老师的哲学课程框架,结合红宝书中的哲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制作了一份详细的知识结构图,涵盖每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但前提是必须先深入理解这些原理。接着,我找出了过去三年的政治真题,针对其中的哲学题目,首先写下显而易见的答案,然后对照我的框架图,逐个套用,只要有相关联的点,我都尽可能写上,总是先阐述原理,再阐明方法论。这样的策略确保我对哲学题目的每一个原理都有所回应,使答案无漏洞。在踏入考场前,我回顾了一遍《最后五套卷》中做错的选择题,结果在考试中遇到了一道曾经出错的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最先涉足的基础课程,遗憾的是,大部分内容已被遗忘,几乎需要从头再来。张宇的八套卷和四套卷,难度颇高,最终我还是未能完成。我想分享两个小经验:首先,原本预设要进行三次数学复习,但实际操作中发现三次远远不足,很多概念仍不够稳固,可能是因为我的起点太低。因此,我要提醒大家,对待数学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今年的考试中,数学部分难度增加,我有几个朋友总分达标,却因数学未过线而失利。所以,想要成功上岸,数学水平必须得过硬。
考研英语方面:
从17年的一月份起,我开始了词汇的记忆工作,到了三月,我开始跟着朱伟的《恋恋有词》学习。到了七月份,我已经大致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同时我也辅以红宝书的单词来记忆,这两项任务并行进行。在那些没有课程的午后,我会专心致志地攻克1997年至2007年的真题,每天坚持一篇阅读理解。由于基础薄弱,初读时我并未期待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而是把遇到的生词圈出来,待完成后再查阅并核对答案。次日,我会回顾前一天的单词,继续推进新的阅读。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单纯的单词记忆确实单调乏味。第一轮结束后,我重新开始第二轮,这次我专注于解析句子结构,找出犯错的原因。这时,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难度逐渐增大,我几乎把整个下午都献给了英语学习,那是一段极其艰难且煎熬的日子。由于时间紧迫,我紧接着开始了2005年后试题的练习,依然遵循先前的方法:第一遍标记生词,同时也复习1997至2005年的题目第三遍。第二遍我开始仔细分析,第三遍再深入剖析,第四遍则集中精力于错误部分,反问自己为何出错。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历年真题作为后期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材料,这些我重复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供求理论是基础。供求模型是分析市场行为的核心工具,需深入理解价格如何由供求平衡决定,以及价格变动如何影响供求量。消费者行为理论,特别是效用最大化和无差异曲线的概念,也是重点。厂商的生产决策理论,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也需熟练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多做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宏观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宏观经济指标的理解和运用,比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框架,要熟练绘制并解释这些模型的变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考试常考点,理解它们如何凭利率、政府支出等手段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也不可忽视。
学习方法上,我强烈推荐定期复习和做题。经济学理论性强,不经常回顾,很容易忘记。我通常会每周安排一次全面的复习,并做一些相关的习题来巩固知识。找一本好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非常重要,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者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初学者。参加讨论组或找一个学习伙伴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复杂的经济概念。
至于实践应用,我会关注新闻中的经济事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解析,这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提高应试能力。例如,当看到国际贸易争端时,我思考这对各国GDP、就业有何影响,政策制定者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