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金融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政法商学院金融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我的提议是在九月左右启动,对于期望取得高分的人,可以在暑期提前开始,但不建议过早,以免记忆淡化。大纲应多加研读,理想的做法是从大纲解析发布后,每日预留至少两小时给政治学习。十月至十一月期间,集中精力熟悉各个知识点,主要通过阅读大纲和做选择题来实现。进入十二月,重点转向分析题,同时关注形势与政策,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并多做模拟试卷以便找出薄弱环节。现在的政治选择题趋向于灵活性,单纯死记硬背并不够,理解才是关键。对于大题,有明显的反押题倾向,虽然考前的押题卷可作为参考,但不应过分依赖,重要的是能够独立阐述关键知识点。后期阶段,适当增加政治的学习时间,别轻视它,每年都有不少考生总分达标而政治不及格,实在令人遗憾。
考研数学方面:
坦率地说,数学考试结束后,我内心非常不确定,因为平日练习时常常会犯计算错误,幸运的是在考试中这种情况并未频繁发生。我的数学复习遵循常规路径,详细阅读了教科书,完成了课后习题,这个过程耗时颇长,大约花费了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虽然我有理科背景,但毕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这门学科,所以整个复习过程异常艰辛。关键在于我对各个知识点的自我总结和梳理。由于时间紧迫,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错题集,因此我在每个章节学习完毕后,都会立即整理出易错的部分。接下来是挑战李永乐的大白本,这个阶段更为困难。我个人觉得大白本的难度比真实试题更上一层,它要求对知识点的应用更为灵活且复杂。然而,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经过这段历程,我的数学复习已接近尾声。如果时间允许,大白本应该再过一轮,但由于我时间紧迫,完成一次后便转入了冲刺阶段。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全套试题的模拟练习上。首先是历年真题反复做了两遍,接着是李永乐的6+2和最后10套题同样做了两次。在最后阶段,我又重温了一遍历年真题。在考试前的半个月,我大致保持着每天一套题的节奏,以维持解题的感觉。说实话,考研数学本身并不算太难,最大的挑战是避免计算错误以及在考场上的紧张情绪。
考研英语方面:
楼主的英语一直不算强项,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重视过英语,总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四月份的时候,楼主已经把考研核心单词背过一遍,单词推荐俞敏洪编著的小红书,以及何凯文的《必考词汇突破全书》,背单词是每天的必修课,开始的时候或许很慢,一天背诵50,慢慢的一天100,200,到后期就很快了,三天就能把核心词汇过一遍。(一定要把容易忘记的单词拿个小本摘抄下来,反复背诵,直到完全记住)不需要把单词书上的所有单词都记住,把核心单词都搞懂就够用了,当然基础好的话就接着往后背。历年真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提升成绩的关键,留近两年的真题复习后期做模拟考试,其他的要多做几遍,要把多有的单词长难句搞懂.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金融市场是我深入理解金融体系的基础。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的运作机制,理解价格形成过程、风险管理和交易策略。在这个阶段,阅读经典的金融教材如“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是非常有帮助的,关注实时的金融新闻,能我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金融机构的研究则需对银行、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和运营模式有透彻的理解。我会凭案例分析,比如次贷危机,来深入探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问题,这有助于我在理论学习中参加实际情境,使知识更鲜活。
再者,投资理论是金融学的核心,从CAPM模型到APT理论,再到行为金融学,我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部分的学习不仅需理解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凭做大量的计算题和论述题,我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的应用。
公司金融部分,我主要集中在资本结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方面。这部分需理解和运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并理解公司的财务战略。我建议使用"公司理财"这类经典教材,结合实际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学习,这样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与记忆并重,但更注重理解和应用。我会定期做模拟试题,以此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也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凭他人的观点激发思考。我还会利用网络资源,观看教授的讲座视频,参加在线论坛的讨论,以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