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政治科目时,可以利用教材大纲解析,搭配肖秀荣的1000题,疾风劲草资料,以及肖秀荣的八套和四套预测题,还有任汝芬的预测题作为参考资料。书本至少要读三遍,思想道德修养部分通常容易掌握,阅读课本需细心。肖1000题我完成了两轮,起初没在题目上标记,后来发现直接标注更方便,用圈点标注未掌握的部分,以便日后回顾。这些题目数量庞大,完成一轮就需要不少时间。疾风劲草比肖1000题更为详尽,几乎每个句子都可能成为考点。肖秀荣和任汝芬的预测题涵盖了选择题和大题,虽然材料相似,但问题设计有所不同。解答大题时,需先阐述理论,再结合材料作答,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若遇到困难,列出所有相关原理也是个好策略。我个人没有研究历年真题,只关注了预测题。历年真题中的题目往往不再重复,而且你会发现十几个字的答案就能决定几分,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压力山大。真题的答题技巧很难复制,毕竟那种精炼度难以模仿。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拉分太厉害了。好多人都说课本要多看,但是我认为把定理和例题看会了就行了,不用非得弄懂定理是怎么证出来的,浪费时间而且偏离考试方向。要把复习全书至少做两遍,第一遍每道题都做,第一遍做的时候会感觉很多都不会,没关系,刚开始都那样。要结合最近三四年的真题题型来做题。真题要做两遍,特别是近几年的题型要多研究。我觉得大家可以先把课本过一下,不会的尽量问。一定要把基础打牢!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方面,今年的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依照学姐的建议,如果你的英语基础尚可,无需在这门科目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最好将重心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我在词汇学习中,浏览了一遍朱伟的《恋练有词》,但最终记住的单词并不多,之后又熟记了《红宝书》的词汇,当然,《新东方乱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挑选哪一本并不关键。同时,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尝试理解并解析复杂句子,尽管我个人没专门看这部分内容,自认为长难句掌握得还可以,但建议大家还是系统学习一下,听说这对于将来阅读英文学术论文有很大帮助。当单词和长难句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可以开始着手历年真题,从1997年开始,真题需要多次练习,不必担忧记住答案的问题,重点在于深入分析,不断钻研,我到了后期的程度是仅凭一道题目就能确定正确选项。对于阅读理解,我也整理了一套答题策略。至于作文,我大约背诵了《高分写作》中的20篇必背范文两到三遍,今年的大作文与其中一篇颇为相似,所以我写起来较为流畅,然而这也存在风险,可能会与其他考生的答案撞车。特别提醒,千万不能依赖模板,尤其是在北京地区考试,很可能被判定为雷同试卷。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是关键。这包括机械性能(如强度、韧性、硬度等)、物理性能(如电导率、热膨胀系数等)和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这些性质是由材料的微观结构决定的,需深入学习晶体学基础知识,理解晶格结构、缺陷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
掌握材料的制备工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固态反应到溶液法,再到气相沉积,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需凭实验去熟悉并掌握这些技术,理解不同制备条件如何改变材料的性能。
再者,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从电子器件到生物医疗,无处不在。了解各种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帮助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激发创新思维。例如,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应用,都需在学习中结合实例进行思考。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实践”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凭做题和实验来巩固和深化理解。利用网络资源,如科研论文、在线课程等,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小组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互相答疑解惑,共同进步。
保持对材料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是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材料科学是一门需深入探索的学科,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