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统计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财统计与数学学院应用统计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统计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我启动了基础内容的回顾和选择题的训练。我同步推进着肖秀荣的教材和考研辅导班的课程,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九月初。在全面理解基本知识后,我着手解答肖秀荣的1000题,而对于政治主观题的操练,那时还未起步。我要特别建议你们,最好能在暑期前完成选择题的刷题,毕竟今年的政治考点变化颇大,因此提前准备是必要的,但也无需过早开始。理想的话,六月底就应该展开,最晚不能拖到暑假结束后。政治学习需要精细到每个知识点,所以错误纠正至关重要,相同的题目不能再犯错,这是个关键点。到了最后阶段,购买肖四肖八非常有用,他们的预测准确性很高。
考研数学方面:
8月10日至9月1日:用了近一个月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体系相当完善,我遵照他的指导详细记下笔记,并努力背诵,这样就能构建出数学的整体架构,了解考试要点和题型。我认为这个框架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它使你能用宏观的角度审视各种题目,避免在繁复的习题中迷失方向,如同在你的思维中嵌入了一张详细的探索地图。每次遇到问题,你可以将其与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种训练能显著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必须培养整合知识的习惯,而非让它们零散地存在于脑中,这是建立成熟知识体系的基础。9月1日至10月15日:进入了考研的关键阶段,复习全书是必需的,因为数学考试在上午,所以我也将复习时间安排在上午,每天阅读约20页。遵循的原则包括:1、动手写,避免纸上谈兵;2、尽量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查看答案,即使不会做,自我思考的过程至关重要。在每个问题旁边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关键点;3、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数学其实类似于练习书法,起初可能只是模仿大师之作,掌握表面技巧,但通过反复练习,你会形成独特的风格(数学思维方式),处理新的挑战也能游刃有余。10月16日至11月10日:完成复习全书后,开始了让人倍感压力的660题。尽管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每一题都经过精雕细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其宝贵。这些题目的设计恰到好处,深入探究每道题的核心,尽管实际考试不会这么难,关键是理解思想方法。我大约做了20多天,但有些题后来没再回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从光棍节早晨起,我开始做真题,连续十天每天一套试卷。由于许多题目之前在复习全书时已接触过,因此真题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对完答案,改正错误,反思错误题目的解题思路,当时的成绩通常在120至140分之间,表现稳定。一方面,历年真题相对之前的训练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日常训练心态放松,三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愉快度过。那时,每天早上醒来最期待的就是做数学真题,那种感觉就像陷入热恋。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的资源主要包括词汇书、历年试题和写作指导书。对于试题集,我个人推荐张剑的全套黄皮书,我的经验是反复练习并深入剖析,遇到生词及时摘录到笔记本上。至于阅读理解,我觉得没必要单独购买辅导书,我曾购买过绿皮版,但耗时过长,影响了我对真题的训练。真题可以稍后开始,保持每天空闲或隔天完成一套。英语词汇的积累应尽早开始,比如我现在使用的红宝书,每日攻克一个单元。只需能辨认出大部分单词的基本含义就足够了,因为唯有在写作中才需拼写。对于作文,王江涛的考研英语作文书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别全盘复制模板,应根据各种信件类型自创组合。准备作文时,列出一些开头、连接和结尾句型,整理常见的理由和提议,并熟记这些自我归纳的内容。这项任务不必过早启动,否则容易遗忘,通常自己编写的句子短期内就能背诵,所以提前一个月或两周开始都可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核心。你需深入理解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决策、成本理论等基础概念。这些理论不仅是经济学的基石,也是分析复杂经济问题的工具。我在复习过程中,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教材,理解和消化这些基本原理,并凭做题来巩固记忆。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决策,如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活动,如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两者相辅相成,理解和运用它们的关系帮助你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经济问题。我建议凭阅读案例,尝试将微观和宏观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再者,模型和公式不能忽视。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及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成本曲线等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计算,都需熟练掌握。我通常会在理解概念后,凭大量的练习题来熟悉并掌握这些模型和公式的运用。
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要求。你需掌握如何使用统计方法进行经济数据分析,比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我推荐利用R或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实践操作,这不仅提高计算能力,也有助于你在实际研究中解决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也会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参加模拟考试和讨论组,提升应试技巧,也能从中发现自有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