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成绩确实有些意外,就算今年众多知名教师似乎没命中太多重点题目,但我全力以赴,最终得分还算满意。我在复习时,只信赖肖秀荣的教材。我推荐各位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教师并专心跟从,过多的选择反而会分散注意力,白白消耗时间,毕竟政治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我从九月初开始看政治,这个时间点正合适,无需提前更多。有人倾向于等新大纲发布(通常在九月中下旬)再开始,我个人认为提早两周左右较好,因为大部分内容变动不大,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荐的书籍有:肖秀荣全系列(特别推荐1000题、形势与政策、8套卷和4套卷),以及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学习步骤是:首先浏览考试大纲,接着做1000题,反复练习,尤其是错题。十月份关注形势与政策,十一月做8套卷,十二月考前看4套卷并进行背诵。按照这样的进度,政治高分不在话下。最后,对于考前的押题,我不建议过分依赖某位专家的预测,重要的是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理解和见解,坚定自己的观点总是正确的。
考研数学方面:
因为做题是检测你对知识点理解掌握情况,你是否达到了能灵活运用的程度。而在考场上有限紧张的时间里,你必须对相关理论知识点及其应用非常熟悉你才能快速应答,否则想一个知识点都要花上10分钟,那面对着这么多题每一道题还是多个知识点综合应用,你肯定答不完了,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大家在复习完理论知识后一定要不断做题,反复总结题点,整理归纳,才能提高做题的质量和效率。
考研英语方面:
整个复习过程我都是分块复习的,先复习阅读,然后新题型,然后完型,最后是作文。但一直没有完整的做过套卷,虽然每一部分能把握好时间,但考试当天完整的做下来时间就不够了,完型没有时间做,题都没看,全部是瞎蒙的,大家一定吸取教训,不要无故失分。最后客观题扣了一分,还有18分来自翻译和写作。个人认为写作占了绝大一部分,完型和翻译倒不用刻意准备,历年阅读文章需要研究。我的方法是,每天一篇,首先计时做完题目。然后逐字逐句翻译,我并没有写下来(觉得太浪费时间),就不会的句子在书中结合解析做出标注,不懂的单词也不要落下。如此研读大概需要两个小时,最后才是题目,错项和正确项都要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于写作,遥想那些个清晨,朗朗书声在教学楼顶盈盈绕绕,三日不绝……其实我对写作已经比较重视了,奈何没有学好方法论,背过的文章就好比解放西的美女,只是当时觉得很美,到了考场一个都没有想起。至于练字,我也试过,也有模有样,只是考场时间紧张,原形毕露。如果要练,一定要提高速度,让它成为你的日常!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你需了解“地域经济系统”、“产业结构”、“经济区位理论”等核心概念,这些都是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全球经济格局、各国或地区经济特征有基本的认识,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变化。
深入学习并理解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服务业区位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帮助解释过去,更能预测未来,是分析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在复习时,凭案例分析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再者,关注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部分,如城市经济、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等问题。这部分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你选一些典型的区域或城市,比如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分析其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对经济地理学的学习,我推荐采用“读-思-练”的方式。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理解知识点;独立思考,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凭做题和模拟考试,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帮助巩固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最新的学术论文,跟踪学科前沿动态,这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提高答题的深度和广度。多参与讨论,无论是与同学还是老师,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思考,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