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学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使用的教材包括肖秀荣的千题集与风中劲草的三套题目。尽管书名冠以“千题”,实际上肖秀荣的书里包含的题目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估计有三千左右。因此,总计下来,我至少完成了四到五千个政治选择题的练习。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单纯追求题海战术,而是期望通过广泛接触各类题目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每完成一轮,我会在错误和靠猜测答对的题目上做记号,以便在下一次着重攻克。如此反复,有的章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部分,我甚至进行了更多的重复练习。我对政治复习的努力可以说毫无保留,整个过程自我感觉良好,然而最终得分却不高,只能无奈地一声长叹。想要在政治考试中取得佳绩,关键是把握好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因此,持续练习,深入理解答案解析,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显得尤为重要。简而言之,政治复习需要多练、深读、思考、对比和总结,广泛的知识背景对解答选择题大有裨益,同时在日常复习中关注时事热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考研数学方面:
自我感觉在数学方面还算得心应手,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四月份我就开始研读教材,到了暑假,复习进度格外高效。对于课后练习,我会挑选部分题目来做,并非全部完成。五月份进入复习全书阶段,做完一轮后,我发现有些错误本可避免,有些则是我真的不懂,于是做了标记,并在第二次复习时专注于解决那些难题。七月份,我回顾之前的笔记,自我提炼了数学知识,以构建一个明确的解题思维框架,这样在面对问题时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考查点。八月份我开始刷历年真题,某些年的题目颇具挑战性,我用了一个月才完成第一轮,感觉不尽如人意,于是又重做了一遍,并深入探究各年试题的模式,自己进行了归纳总结。十一月份,我购买了模拟题,难度较大,我建议尝试,但不必太在意正确率,关键是要理解解题策略。
考研英语方面:
九月份,距离考试前夕:每日安排半小时记忆单词,力求持之以恒。开始提前规划你的写作模版,对于平日碰到的语言优美、句型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应及时整理并熟记。每周力争完成一篇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如果可能,可请教师指导修正。这种持续练习在考场上的回报将是巨大的。对于阅读理解,需通过真题训练,首次练习应严格控制在15分钟内,鉴于考研英语的时间紧迫,每篇阅读的分配时间大致为12至15分钟。第二次研读真题时,务必深入理解并尝试全文翻译,这将对后期的翻译部分和提升阅读理解技能有所帮助。真题是英语学习的宝贵资料,务必充分利用。至于完形填空,无需投入过多时间,通过实践真题寻找感觉即可。翻译部分虽耗时且分数不高,但追求高分者仍需努力。新题型有多种类型,建议尝试一些模拟题,由于真题数量有限,但仍有一定的解题技巧,而且这一部分确实有些依赖运气。总的来说,阅读和作文合计70分,无疑是复习的重点。阅读理解中常出现同义词替换等规律,随着时间推移,你将逐渐掌握。作文方面,你需要构建一个适用性强的模板,并积累各种精彩可引用的句子和事例,如经典的海伦凯勒、贝多芬、方仲永,以及更现代的互联网、马云等实例。
考研专业课方面: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社会的空间分布、地域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是基础,比如区位论、文化景观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需记忆,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
对全球和地区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地域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需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尤其是对各国的发展模式、人口迁移、文化差异等方面的数据和案例,要能灵活运用到理论分析中去。
再者,案例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一大特点。比如,分析某个城市的扩张模式,或者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都需具备扎实的案例分析能力。这就需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关注时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复习阶段,我建议大家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做题和模拟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形式和节奏,提高答题效率。
理解和应用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尝试去解析并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为什么星巴克会开在繁华的商业街区,或是为何某些地区会出现特定的文化特色,这样既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能提升思考和分析能力。
不要忽视论文的阅读。凭阅读学术论文,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也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对提高学术素养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