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电子信息硕士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复习的准备极其不足,仅仅浏览了风中劲草的核心教材和任汝芬的第一序列教程,还做了配套习题。个人认为,专心研读一本书就足够了,我倾向于推荐任汝芬的书,因为我不适应大纲解析,全都是粗体字,感觉就像在读一部小说(除了金庸的作品,其他的我都提不起兴趣)。那时候做风中劲草的练习时,错误连篇,我已经隐约预料到在考场上的选择题部分会表现不佳。直到考前两周我才开始着手背诵大题,心里确实有些紧张。
我购买了“20天20题”、“肖四”和“任四”,这三本书都背诵了三遍,每天投入四个小时的时间(早上7点至9点,晚上8点至10点)。到了考试那天,我尽可能地在试卷上填写内容,只要稍微相关的内容都会写上去。
考研数学方面:
刚开始看了课本,课本看了两遍,课后题目挑着做,风格和考研风格不同,勿沉迷。然后开始看张宇高数18讲,天真的我盘算着看完一遍后再看复习全书,看到大概第7章时,我发现有点难,再看下去时间来不及了。就直接去看复习全书,真是个明智的决定,复习全书要比18讲详细很多,而且由于张宇那本书把数学三和数学一掺在一起了,感觉有点偏难。由于我买了线代讲义,我直接把复习全书里线代那部分撕了下来扔了,这样看起来薄了不少:-D去年数学十几年来最难,今年十几年来最简单,都被我赶上了。。。总体而言复试时还是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多做些难题,对考试心态有好处。7月开始做李永乐全书,还配合分阶联系,算是第一轮复习,两个月看完。九月份做660,每天做高数10选择+10题填空+代数10选择+10代数,订正,就这些,算二轮复习吧。之后就是每周2-4套卷子配合张宇一千题,随着张宇8套张宇4套,李永乐8套相继出来,就到考试时时间了。效果还好,投入时间较多。
考研英语方面:
一次性处理四篇阅读理解或许初期会带来挑战,但这是必要的。这样的练习能助你在实际考试时轻松应对,避免感到压力山大或精疲力尽。完成阅读后,关键步骤是核对答案并反思错误的部分。要探究正确答案的逻辑,识别误导性选项及其设计策略,分析题目测试的核心知识点和所属题型。这样可以提升你的理解能力,毕竟考研阅读主要考察的是你全面领会文章的能力以及洞察命题人思路的精确度。接着,通过跟老师的课程学习来验证自己的理解,对了就巩固记忆,错了则立即改正。最后,别忘了对这四篇文章进行总结,涵盖词汇、复杂句子、考点、迷惑选项及解题策略等要点。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的学习并不简单,它涵盖了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等多个领域。牛顿力学是入门的基础,理解和掌握三大力学定律是关键。你需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凭这些定律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复杂系统,如多体问题,要学会运用质心坐标系和相对运动的概念。
接下来,拉格朗日力学提供了从能量角度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学习这个部分,你要理解拉格朗日方程的形成过程,学会如何从广义坐标描述物理系统的运动,并能解决约束条件下的动力学问题。这部分需较强的数学功底,特别是多元函数微积分的知识。
,哈密顿力学是对拉格朗日力学的进一步推广,引入了相空间的概念,使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系统的动态行为。哈密顿正则变换和经典力学中的守恒量等内容,是理解和应用哈密顿力学的关键。
在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实践是最重要的。解题训练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不是单纯的记忆。结合实际的天文或电子设备案例,更好地理解理论力学的应用。
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也很有帮助。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也能提高自有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指导也至关重要,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往往能引导找到正确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