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关键领域的科技与产业竞争加剧,促使欧美国家纷纷采取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并加强本土化产业政策,以应对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这对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出海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5月8日,毕马威中国发布《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洞察之启航欧美》报告(下称《报告》),毕马威中国董事、亚太区及中国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蔡忠铨在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蔡忠铨指出,中国的优势在于全系统产业链的完整性、卓越的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在可持续、绿色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欧美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需求日益迫切,这将为电网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大规模的投资机遇。凭借这些优势,中国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中国主管合伙人李瑶在会上表示,中国企业已经从初期的“产品出海”向“生产、服务及供应链出海”延伸,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市场成熟、相对稳定的政策、基础设施较完备等特征,对中国有志出海的新能源企业充满吸引力。
上述《报告》对当前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欧美的现状、规划策略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指出,企业需要意识到,发达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长期性的防御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例如,出海企业将面临准入门槛高、成本高昂等问题;而产能本地化也将在运营交付能力、组织架构与团队管理、以及成本管控等方面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贸易壁垒与政策波动,《报告》给出了四条主要应对策略。
首先,企业需通过多区域分散产能,降低因目的国家或地区政策突变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未来“出海”企业应考虑从“中国+1”模式向“+N”模式扩展,在优先选择政策窗口地区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的同时,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如RCEP和“一带一路”共建国等)进行布局。
第二,实行技术品牌双驱动战略,提升核心技术,通过认证合规塑造高质量品牌形象,避免陷入低价恶性竞争。
第三,企业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出海”的深度和广度。
其中,纵向指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端到端”的闭环;横向指从产业链横向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出海企业可以加强与关联企业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专业服务业的战略合作,例如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并购,都需要选址、融资等服务。
第四,优化投资后的风控体系,构建跨境内控框架,从东道国政策、市场生态等风险识别到合规适配、成本管控等动态调整,确保运营稳定性。
今年4月,美国提出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各行各业关于中企出海、贸易壁垒的关注度提升,尤其是新能源行业。相较于国内已处于“红海”的新能源市场,海外尤其是欧美地区的产品毛利率更高。
对于美国市场,毕马威中国表示,资产置换或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资本出海美国的参考模式。
其列举了此前国内光伏企业天合光能(688599.SH)的案例。去年11月,天合光能将位于得克萨斯州威尔默的5 GW组件工厂,出售给美资公司FREYR,以此获得了1亿美元现金、面值为1.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以及FREYR普通股0.46亿股。
毕马威中国认为,天合光能通过出售厂房与FREYR分享部分利润的方式,实现了生产、经营、销售的本土化,获得了一张在美国市场长期稳定的“通行证”。经过资产置换后,原本由中资投资的企业变身成为本土化企业,其在当地市场经营的政策、环境风险将降至最低。
“展望未来,以技术输出、占小比例股份的形式出海,或许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毕马威中国称。
在李瑶看来,中国企业也应意识到,应该对发达市场的高监管和合规要求进行充分研究,对目的地市场做足深刻考察,建立系统性战略规划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