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中的自媒体影像特展:无论何时,影像都需要空间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5月11日 16:46:25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摄影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AI技术也让摄影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2025年5月8日至11日,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其中,20位总粉丝量超3300万的短视频平台摄影创作者,以“影像上海—抖音摄影收藏特展”为观众带来50件风格多元的摄影作品。

5月10日,这些创作者围绕“影像魔都,照片跳动——自媒体影像浪潮下的‘摄影新生态’”的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在去年的平遥摄影节上,我效仿2002年的平遥,策划了一次‘对话’。2002年的平遥是‘新摄影’与‘传统摄影’的相遇与碰撞。2024年的平遥则是‘自媒体摄影’与‘主流摄影’跨越行业与时空的对接。”作为此次“影像上海—抖音摄影收藏特展”的策划者,摄影策展人、评论家那日松想知道,这些互联网上的年轻摄影师会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上收获怎样的反馈、他们的照片能否进入影像收藏市场?“这次我们来到上海,等于是把我们的作品带入了传统影像市场来检验一下”,那日松坦言。

“影像上海—抖音摄影收藏特展”现场

从手机屏幕到大型实体展览空间,创作者储卫民根据不同的展示形式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了调整。“在博览会上,很多展出的照片是非常巨大的,那可能需要艺术家放大去处理每一个细节,但是我自己平时在后期处理的时候,有一个常见的操作是把照片缩小到手机的大小,去看它够不够吸引人,能不能获得关注”,储卫民认为,在线下博览会上,创作者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媒介、材质与创意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针对手机屏幕,以视频或结合照片的形式来创作,是否能够再结合更多的媒介和材料,我觉得这可以是我们未来去探索的方向。”

创作者丁亦然认为,影像始终需要展示的空间。“线上虽然传播速度快,但它更像是‘浏览’,而实体展览是‘沉浸’。当观众站在一张1米多宽的照片前,能真正看到画面中雪花的细腻、色彩的层次,甚至感受到画面里空气的温度与流动,这种体验是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他认为,实体展览还提供了人与人、人与作品之间重新建立“慢关系”的可能——不被算法推动节奏,而是由观众自己去探索、去共鸣。

在此次特展上,丁亦然展出了过去几年间在冰岛探索拍摄的代表作《烈焰之心》《绿野秘境》与《冰川尽头》,“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冰岛极地自然中那种超越语言的宏大与细腻,让影像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在我冰岛摄影作品的创作中,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情感投射,我希望每个看的人,能从这些画面里感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丁亦然分享了他的创作想法,他说,短视频让他开始思考影像的“节奏感”和“叙事性”,“传统摄影讲究瞬间的凝固,但短视频给了我更多空间去呈现时间的流动感,让故事和情感有了缓慢铺垫的可能。”

丁亦然在冰岛拍摄的作品

“我觉得短视频主要是展现爆发的情绪,情绪非常集中,它的音乐和节奏也非常重要。”创作者李啟航认为,在短视频的背后,仍然有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多连接的空间,呈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作品,未来会更加丰富立体。李啟航在展览中展出了《我的奶奶》系列作品。几年前,他回到家乡创业,在与奶奶相处的时间中,开始以摄影记录她的生活。

《我的奶奶》系列之一,展览现场

从《大众摄影》等纸媒,到后来的互联网论坛与博客,再到如今的短视频,那日松见证了影像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自媒体影像的时代已经来了,我觉得这是大势所趋”,他直言,“做这个展览,一方面想让这些网络摄影师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大的未来,另一方面是让大家看到他们怎么生存、怎么工作,他们的摄影观念是怎样的。”那日松说,他希望借由一场展览,让自媒体摄影师与传统主流摄影圈之间展开更多的对话。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