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被困在“不痛不痒”的困境?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5月19日 00:45:20

如你所知,黑天鹅的重点是 " 杠铃策略 ":

塔勒布将杠铃策略呈现为一种双峰态度,即让自己暴露于极端的结果:一种极度厌恶风险,另一种非常风险偏好,而忽视中间。

这里面,最容易被大家忽略是:避免脆弱性的中间地带。

杠铃策略强调避开 " 不痛不痒的中间地带 "。

中间地带是指那些风险不低但收益有限的状态,例如贷款重仓炒房、拿全部积蓄去追逐看似稳健实则可能踩雷的理财产品等。

这类行为既没有安全垫保护下行,又缺乏爆发式上行的机会,反而使人陷于进退两难的脆弱处境。

与其如此,不如将大部分资源确保绝对安全(例如没有负债、拥有现金流覆盖基本生活),同时拿出可以承受亏损的一小部分去搏绝对超额(这部分实现起来当然很难)。

概括而言,就是要采用 " 严格控制下行、放大上行 " 的不对称策略。

坦白而言,我在这方面是踩过坑的。

我自认为眼光还可以,但是当冲动战胜理性,就会忘记了一件事: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事情是不值得做的。

再回到杠铃策略,以巴菲特为例,他要么打出绝世好球,要么就老老实实买最无聊的国债。

他绝对不做不痛不痒的投资。啥叫不痛不痒?

其回报是不痛不痒的,但是其伤害却可能是伤筋动骨的。

但是其不痛不痒的表象,有时候诱导你忽视其风险,甚至下重注。

长期没有显露风险的中庸环境最具欺骗性,它会滋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极端冲击来临时反而危害更大。

这类事情,往往发生在和所谓 " 熟人 " 合作的项目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对自己的朋友的忠诚度有极其严苛的要求。

人生当中的大多数决策问题,就是识别:

a、哪些是 " 绝世好球 "?

b、哪些是不痛不痒(但却脆弱)的中间地带?

c、哪些是无聊但却极其牢靠的?

决策本质是分配资源。

资源有很多种,时间、金钱、精力、情感 ......

你和资源之间有一个隐藏层: 注意力。

例如,即使你将一笔不少的钱投到了你认为很重要的项目上,但是如果你投了就算了,也不盯着,那么你就并没有将注意力投入到该资源上,那么这个决策就会大打折扣。

而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你在分配资源的时候,需要专注。

专注的本质,是在隐藏层,对注意力的分配。这一步做不好,对资源的分配就不可能做好。

分配资源,是 " 做正确的事情 "(决策);

运用资源,是 " 把事情做正确 "(执行)。

但假如没有通过做减法实现的 " 专注 ",决策和执行都不会牢靠。

再说具体点吧:假如你手上有点儿钱,朋友正好有个项目,看起来还不错,要你入伙。

你问他:多久收回成本?他说 5 年。似乎也还可以。

你又问:未来十年算下来,估计年化回报多少?

他说:至少 10%,好的话还不止呢。

你是否参与?

用我们上面的方法论来检视一下:这到底是个啥机会?

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绝大多数项目也都是平庸项目。

指望能突然爆发,十倍百倍增长,将来还能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95% 甚至 99% 以上的可能性,你的朋友的项目就是一个平庸项目。

10% 回报听起来还可以,但是不确定性太多了。多少生意能持续十年?

概括而言,这是一个上行空间不大、挂掉的可能性却很大的平庸项目。

与其如此,你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回报率大约为 3%~5% 的稳定但却无聊的投资?

你也许会觉得,那 10% 或者更多,可是 3%~5% 的好几倍呢!

然而,事实上,假如你的确有点儿钱,确定性的 3%~5% 是比不确定性的 10% 好很多倍的投资。

只有当不确定性的项目,能够给你带来十倍百倍机会的时候,才值得用杠铃策略比较小(通常是指资金而非精力)的那一头去下注。

远离不痛不痒的机会,正是一条投资谚语所说的:" 不要去捡火车轨道上的便士 "。

这指的就是避免为了区区小利去冒被飞驰火车碾压的巨大风险。

2008 年金融危机,许多机构为了多赚一些利差,沉迷于当时被视为 " 安全 " 的次级房贷相关产品,结果隐藏的系统性风险爆发,之前所有收益一夜化为乌有,还倒贴巨额损失。

这些惨痛经验使得马克斯等投资大师更加确信:投资中避免愚蠢和脆弱,比追求聪明和收益更为重要。

正因如此,他们宁可放过一些看起来 " 还不错 " 的机会,也不愿触碰任何可能存在致命下行风险的交易。

如果说,上面讲的还是 " 被加杠杆去炒房 " 这类有点儿非理性的事情,当今关于 " 不痛不痒 " 的陷阱可能要尴尬得多。

你想想看,多久没听说过成功的创业公司了?

在赢者通吃时代的淘汰赛,中腰部互联网创业项目,大多沦为 " 不痛不痒 " 的投资类别,很难再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早期,有机会实现指数级增长。

到了 AI 时代,这一困境似乎更加无解——大模型成为了少数几家大公司的 " 特权 "。

而大模型本身又是 " 消灭中国中间商 " 的,很难带来产业链上的机遇,你看哪个中小型的 AI 创业公司杀出来了?

事实上,美股的 " 七姐妹 ",也正在将市场的中间地带变成一片 " 不痛不痒 " 的戈壁。

作为创业者,要么是基于大平台,要么是变成了 " 超级个体 "。

如果说互联网是赢家通吃。恐怕 AI 时代是赢家吃通。(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就是比通吃还狠得多。)

商业世界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 " 杠铃 "。

最后,决策本质是什么?

是基于判断力,去分配你的资源和专注力——分配在那些真正能为你带来数量级改变的事情上。

这其中,尤其要学会拒绝那些不痛不痒的人和事情。

" 不痛不痒 " 的陷阱不仅在于资源分配不当,更在于它对我们有限认知和注意力资源的持续侵蚀,阻碍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从而难以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或实现高价值产出。

杠铃式的注意力分配策略,意味着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 " 安全 / 基础 " 和 " 高潜能 / 投机 " 的两端,并坚决削减来自中间地带的注意力消耗。

所以,请你把资源和专注力分配在两头:

a、一头是无聊但是牢靠的东西。例如,几乎没有本金损失的投资,例如和家人、老友和老狗相处;

b、一头是可能会你带来数量级变化的东西。不光是指投资,还指你可以集中精力来实现突破的事物。

中间的,就做减法吧。

以下,是几个相关战略框架,供你参考:

优先级与聚焦的战略框架

最后,留一个开放式的话题,供各位探讨: 假如我自己就是中间的 " 平庸 ",假如我过的就是一种无法逃离的平庸生活,那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的,原文标题:《" 不痛不痒 " 的陷阱》,题图来自:AI 生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