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天文馆刘健:陨石编磬为何在深圳文博会如此受宠?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开幕。
作为全国万亿级的超级展会平台,深圳文博会今年汇聚了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及企业线上线下参展,覆盖全国、来自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海外展商,1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共赴盛会。
深圳文博会既是文化产业的交流平台,亦是城市文化输出能力的“竞技场”。
在如此数量众多的展区中,上海展区以其核心主题、场馆设计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吸引了许多专业观众的目光。
以上海天文馆的展陈为例,该馆把上古神话与宇宙材质进行巧妙结合,从而打造出了两套极富创意的“神器”,一套是根据《山海经》制作而成的陨石编磬,另一套则是“纯陨铁1:1金箍棒”微缩版,它们在上海展区一经亮相,立刻引发关注。当陨石编磬奏出优美音乐时,更是吸引了许多观众纷纷闻讯赶来打卡留念,成为上海展区极具引流效应的文化符号。
上海天文馆系上海科技馆分馆之一,位于上海临港新城片区,近年来也是上海科普教育创新的样本。
2024年起,上海天文馆与上海市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基于元宇宙技术基础,采用了超高清建模、高效移动终端渲染、天文垂类大语言模型、XR大空间自由路径规划、体感手势互动等专项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天文馆丰富的展项和珍贵的藏品进行了内容重构和数字化的重塑,打造出了一个高度仿真且充满无限遐想的虚拟沉浸式空间——《行走的天文馆》。
此举不仅为公众开启了一场虚实交织的宇宙之旅,更为全国的科普教育如何与文旅娱乐相互促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上海天文馆创新科普教育背后的思考是什么?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天文馆管委会主任刘健。
上海天文馆推出的陨石编磬成为上海展区的引流“神器”。上海天文馆 供图
探索科普教育与文旅娱乐相互促进的新范式
澎湃新闻:上海天文馆这次用陨石打造的磬在深圳文博会亮相,咱们是想借此引发怎样的社会反响?
刘健:本届深圳文博会的主题是“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上海天文馆在文博会上亮相的3件展品也充分体现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平常很少会将天文、音乐和神话三者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想通过陨石、磬(古代的打击乐器)、《山海经》中的神兽、《西游记》中的金箍棒等这些互不相关的,但又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载体巧妙地将它们有机融合,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天文、音乐与神话的相互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在现场引进了VR技术和天文陨石系列文创产品展示,增加了现场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让观众聆听来自地外的声音、感受宇宙旋律,从而激发观众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和理解,我想这是我们在这次文博会上想展现的从传统文化、科学思维、艺术想象等几个方向的突破和创新。
我借此机会也想向公众告知一件事。今年7月,我们将推出历时7年精心打造的临展“大器星成——上海天文馆陨石文化展”,本次展览由上海天文馆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特邀五云坊陨石工作室共同策展,届时大家能在我们天文馆现场聆听全球首套大型陨石乐器,将绝对是个神奇的体验。
澎湃新闻:作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提出“打破物理空间限制”的数字化转型目标,“行走的天文馆”项目如何重构传统科普模式?该项目在国家级科普战略中承担何种使命?
刘健:作为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自开馆以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但天文馆地处临港,距离市区80多公里,场馆日承载量约4500人,这也给很多热爱天文的观众在进馆体验上设置了“门槛”,尽管场馆接待量有限,但大家的关注和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不断地强调要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服务、更优的展陈、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那就要从观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我们依托“元宇宙+科普”的深度融合,推出了“行走的天文馆”项目。
此项目基于元宇宙技术基础,重点突破了超高清建模、高效移动终端渲染、天文垂类大语言模型、XR大空间自由路径规划、体感手势互动等专项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上海天文馆丰富的展项和珍贵藏品进行了内容重构和数字化重塑,通过构建高度仿真且充满无限遐想的虚拟空间,探索了科普教育与文旅娱乐相互促进融合的新范式。
目前,一期项目已运行近半年,已成功推广至学校、社区及全国科技场馆,覆盖上海、云南、广东等多地,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未来,我们还将去开发更多版本,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持续推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在虚实交织中感受宇宙魅力,我想这也是上海科技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发挥好行业引领带头作用所需肩负的使命。
澎湃新闻:作为科普场馆,您认为应当如何平衡技术沉浸与知识传递的关系?
刘健:技术沉浸主要是利用VR、AR、互动装置等高科技手段让观众有更立体更身临其境的体验,而知识传递是确保观众能真正学到科学知识,理解背后的原理。那作为科普场馆,我们要做的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可以说是有机融合。
上海天文馆自开馆以来,我们通过各项技术手段尝试了许多的跨界融合和突破,除了众所周知的元宇宙项目,在天文馆还有许多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向观众传递科普知识。比如:在科普+游戏方面,我们研发推出了各类线上科普游戏;在科普+艺术方面,我们用艺术的视角精心设计展示装置;在科普+文化方面,我们利用先进的互动体验引进到我们《敦煌星空》《宇宙考古》等多项临展中。
澎湃新闻:上海天文馆是否考虑将优质资源“轻量化”输送到科普相对薄弱地区,在当地实现沉浸式教学?
刘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天文看似神秘深邃,却并非遥不可及。怎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天文呢?我想我们要做的是“打开博物馆的天窗”,做更多的延伸工作。上海天文馆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个点,更重要的是它的科学传播以及辐射能力。因此,我们把优质的科普资源送去课堂、路边、线上甚至比较偏远的地区,而且在内容上我们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巡回展览、教育项目、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拓展到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所,得到了一致欢迎和好评。
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在天文馆附近开展过路边天文观测活动,有近千名市民聚集排队体验的盛况。因此,一台观测望远镜、一场VR体验、一次手动课堂就足以随时激发起孩子对天文的兴趣和探索,这也是我们科普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上海天文馆开创“知识探索+沉浸娱乐”双驱动的科普新模式。上海天文馆 供图
“让晦涩的天文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沉浸式体验”
澎湃新闻:咱们在课程开发中如何实现天文知识与中小学课标的有机衔接?师资培训体系如何构建?
刘健:我认为,天文科学教育是多学科交叉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它可以以多学科联动教学的形式呈现,让孩子能够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天文。而对科学教师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教师会在教学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需求量会进一步扩大。培养更多的科学教师,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我们也通过天文馆“博老师研习会”等项目的开发,提升教师利用天文馆场馆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共同探讨在非正式教育环境中学生开展天文内容学习的路径。
目前,我们也在更好地健全天文馆未来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方向, 初步形成“两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建设框架,即天文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公众参与科学学习中心、天文教育工作者研修平台,我们将进一步梳理现有资源、拓宽合作渠道,推进科普活动体系化建设,形成主题化、系列化课程体系,更好地与中小学课标进行有机衔接,让科普场馆在教育“双减”中更好地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澎湃新闻:上海天文馆实体场馆强调“多感官、超现实”体验,咱们数字项目如何延续“塑造完整宇宙观”的核心愿景?
刘健:在天文馆实体场馆中,我们可以拥有多感官、超现实的沉浸式参观体验。而数字项目的推进就是要为公众提供一种源于天文馆又高于天文馆的全新沉浸式天文科普体验,让观众可以突破传统场馆的时空限制,在室内也能畅享星空。
我们通过技术与内容融合创新、交互创新、科普教育等多模式打造,深入剖析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各个展项背后的科学原理、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将这些丰富的信息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体验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元宇宙技术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虚拟场景,让晦涩的天文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沉浸式体验,开创了“知识探索+沉浸娱乐”双驱动的科普新模式。
澎湃新闻:当前上海天文馆的项目已覆盖数字展项开发、流动科普等形态,下一步是否规划元宇宙天文馆建设?在AI大模型深度应用方面有何技术储备?
刘健: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元宇宙、天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是未来场馆科学教育的有效手段。当下,上海天文馆也正与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合作,希望能够从数字化领域推动上海天文馆的提升,让上海天文馆的展示和教育通过数字化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澎湃新闻:作为长三角科普龙头,上海天文馆如何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在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合作计划?
刘健: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上海科技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长三角科普龙头,上海科技馆的“十五五”规划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国家博物馆建设与科普工作战略部署。比如,考虑将“行走的天文馆”项目推向国际、临展输出再引入、科普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等等,将继续提升行业引领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作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