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学生意》复排纪念李九松,上海滑稽界直面“内忧外患”

为纪念滑稽戏表演艺术家李九松的90周年诞辰,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去年复排了滑稽戏经典《三毛学生意》。今年6月底,这部剧再度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三场演出售票火热,观众反响热烈。
7月2日,纪念李九松座谈会暨《三毛学生意》艺术研讨会在上海文联举行。活动由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和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联合主办,上海滑稽界几代艺术家和专家共聚一堂。姚祺儿、龚仁龙、陈国庆、毛猛达、舒悦、钱懿等在会上发言。
上海市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潘前卫在会上说,“李九松老师塑造的老娘舅角色深入人心。而除了老娘舅,还有一个角色在他的演艺生涯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滑稽经典角色——三毛。今天在这里共同怀念滑稽表演艺术家李九松同志,并探讨《三毛学生意》这部经典之作的复排成果。”
《三毛学生意》由滑稽大师范哈哈改编自张乐平漫画,滑稽大师文彬彬塑造首个舞台版“三毛”形象,李九松师承文彬彬,这部剧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剧诞生于1958年的作品,不仅是海派滑稽的高峰,更是几代上海人共同的记忆,通过文彬彬、范哈哈、嫩娘老师、李九松老师等精彩演绎,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潘前卫介绍,“经典的重现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找到与当代观众的共鸣点。本次复排除了艺术的传承,更是一次文化的接力。”
复排聘请了中国戏曲导演协会理事、笑星舒悦担当指导,并由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张乐平之子、知名漫画家张慰军先生任艺术顾问。
演出采用“双辈演绎,三代同堂”的模式,首轮演出既有50后的资深名家陈国庆参与主演,之后又有70后、80后的笑星舒悦、薛文彬担当主演,起用了95后小滑稽薛宽,共同演绎“三毛”这一经典形象。观众喜爱的钱懿、陈靓、吴爱艺等众多笑星也加入演员阵容,传承有序,再现经典。
李九松。
纪念李九松,他把滑稽戏唱到落眼泪
研讨会上,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谈到,我感觉今天主题应该叫“沪语水土不流失,滑稽戏中守天地”。“我们滑稽戏不仅讲上海话,还有各地方言。江南文化在滑稽戏、独脚戏里都能体现出来。”
当天的座谈从对李九松的纪念开始,也离不开对上海文化和方言的讨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说,“李九松先生的艺术根植于上海这一片沃土,他用地道的沪语乡音,鲜活的本土故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他始终坚信方言是文化的血脉,坚持用滑稽戏、独脚戏为上海方言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毛学生意》剧照
姚祺儿、龚仁龙、陈国庆、毛猛达等滑稽名家都和李九松合作多年,生活中也私交甚好,他们回忆了自己和李九松的许多生活往事。而毛猛达在追忆之余,也对李九松的艺术和塑造的三毛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他能把滑稽戏唱到落眼泪,真不容易。”
陈国庆发言
毛猛达说:“三毛是个小人物,它是个悲剧,其实是悲喜剧。他一点不出戏,从头到底不断有笑声。但最后让我落泪,他的三毛感动到我。这是我亲眼看到李九松老师在塑造三毛这个人物下的功夫,他对三毛这本戏有非常深的感情。”
探讨滑稽现状,直面“内忧外患”
在这场座谈会上,很多嘉宾也谈到了滑稽戏现状。滑稽戏演员钱懿就提到了当下滑稽戏的“内忧外患”。
钱懿发言
“内忧是在于青黄不接,没有人,我已经45岁了,下面没人。最重要的是人家愿意来吗?可怕的是现在小朋友连上海话都听不懂了,怎么再来看滑稽呢?这不是滑稽演员要去做的事情,整个语言生态在萎缩。上海话本土的表演方式自然在走下坡路了。现在滑稽演员在教小朋友讲上海话,这件事情本身很滑稽的。”
“外患是,很多的表演风格到上海来了,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比方说脱口秀,还有接下来要开的德云社,对我们的票房是有压力的。很多的观众对我们的行业不了解的。但好在现在有自媒体了,我们演出也不少。前年一年的演出是498场,今年少一点,整个票房还可以,观众对我们的行业还是支持的。”
《三毛学生意》剧照
文艺评论家方家骏则提出,要找到滑稽戏的发展定位。“滑稽戏是独脚戏基础上的发展,它是用独脚戏的段子串联作为一种典型的滑稽戏的艺术形式。我们完全走喜剧的路子,但这不是我们的传统。喜剧很多,外国喜剧、中国喜剧,开心麻花。现在脱口秀、相声,什么是自己的特点?将来新创作也好,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发挥我们滑稽戏独有的传统,把这个定位找到。“他还提到,一定要考虑滑稽戏走向全国,走出上海的问题。有许多技术性问题的障碍,包括上海的语言,比如“棉毛裤”这样的包袱外地人可能不会接,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