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季音乐节|萨洛宁联手康托罗夫演绎夏日硬核贝多芬

当第十六届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官宣今年执棒纽约爱乐的是埃萨-佩卡·萨洛宁之际,笔者难掩激动。萨洛宁上一次访华是2018年携手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与英国爱乐乐团,同样是“馄饨皮”。这一次,他在为上海观众献上全场法国作曲家作品之后,又献上全场贝多芬。可能有人会认为贝多芬的理性严肃与MISA的轻松氛围不够契合,而听完全场后担忧全消——萨洛宁的贝多芬是专属于夏日的硬核贝多芬。
音乐会现场 摄影 蔡磊磊
7月2日晚上演的是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与《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组合,钢琴家亚历山大·康托罗夫与乐团以冷峻精确的解读,赋予独属上海夏日夜晚的哲学思考。
康托罗夫弹奏第一个G大调和弦时,即见不凡——弱音量下依然保持绝对清晰,这在年轻钢琴家中难得一见。当他扩大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时,每个音粒都如微雕般立体。乐队的强奏收放自如,当独奏开始时,萨洛宁即立即压住弦乐声浪,形成一次完美的过渡。贝多芬笔下钢琴与乐队的对话,在此被还原为精确到音符颗粒度的博弈。
第二乐章常常被演绎为抒情诗,而萨洛宁出人意料的强奏和康托罗夫理智超越情感的处理,实属别出心裁。弦乐组的绵长乐句涌来时,他以短促的断奏切割旋律线,像用标点符号中断长句,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快速切到第三乐章后,乐思如潮水般涌来,成就了理性的胜利。
令人惊喜的是,在困难重重的钢琴协奏曲后,康托罗夫为观众安可了李斯特改编的瓦格纳《爱之死》。长达6分钟的诗篇似乎在说“不论理性与浪漫,我都擅长”。这个安可相比正餐亦毫不逊色,一台钢琴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殉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剧精华浓缩至此,不禁让人开始期待下一次独奏。
下半场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萨洛宁的拿手好戏之一。颠覆式的演绎从第一个音符开始,两记强力和弦后,大提琴琴弦的原始振动产生粗粝质感,瞬间剥离了“悲壮”的油彩。更惊人的是低音提琴声部——通过提升弓压,那些重复的降E音不再是背景,转而变为轰鸣的节奏引擎。
葬礼进行曲是最震撼的一个乐章。起始的低音已经足够摄魂,后进入的木管声部就像精密计时器一般缓缓展开,全乐章英雄葬礼的神性与野性在萨洛宁的指挥棒下现形。
终曲的赋格本该是万马齐喑,萨洛宁却做成了声学结构示范课。当双簧管以强奏吹出主题,第二小提琴组立即以弱奏重复呼应,声部叠加如立体几何模型。第二主题中,我看到萨洛宁右手突然攥紧——开始“手把手”地控制弦乐的强弱,真是一出大师班现场。最激进的时刻在结尾段落:圆号手将号向上45度高高扬起,正是英雄主义最生动的写照。
本场演出,纽约爱乐乐团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个德奥大团,散发出的力量不只在音量本身,更体现在艺术性上的不妥协。高潮过后,萨洛宁毫不吝啬地再给予两首加演,在巴赫与贝多芬的对话中,我们恍然大悟:那个用五线谱对抗世界的,是硬核的贝多芬,亦是硬核的埃萨-佩卡·萨洛宁。